金渠先生夜话(10-12)


91.苗实:林毅夫先生认为,全球失衡源于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并和如下两项政策变化相联系: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导致对金融部门缺乏合适的监管;二是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我看,现在中国的问题是金融存在国家垄断,迫切需要民间力量的成长。

92.苗实:周其仁先生过去写文章说了四个退出:ZF从传统国有经济的困境里退出,从近年的权力经济里退出,从与民争利的市场领域里退出,从成功的投资项目中退出。我认为,这个“ZF退出后市场里由企业唱主角”主导思想非常好。

93.苗实:向松祚先生指出,客观而言,“华盛顿共识”和“市场原教旨主义”都包含着部分真理。然而,现实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真理,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和条件,绝对不能盲目照搬。对此,我深以为然。毕竟,学习借鉴不是去生搬硬套。

94.苗实:盛洪先生说,如果不禁止小产权房的买卖的话,其实城市的房屋供给本来是非常充裕的,充裕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房价不会飞涨。房价飞涨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把小产权房的供给排除在外。这是个实事求是的观点,我认为,但是政府锅里的肉要减少恐怕也非易事。

95.苗实:盛洪先生指出,这些垄断利益集团的这些人,他们在政治上很有实力,他们影响着政策,影响着ZF的决策。所以呢,就是如果说,我们现在提出要进行行政性垄断行业的这种改革,必然造成巨大的阻力。要我说,软改革已逝,下来如果不果断啃硬骨头,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极有可能难以避免。

96.苗实:谢作诗先生主张,吃不吃得上饭,不是种粮的土地多与少的问题,不是粮食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收入高与不高的问题。世人不是因为粮食少而挨饿,而是因为贫穷出不起价才挨饿的。见过穷人挨饿的,可有见过富人挨饿的吗?我认为,这个分析本身没有错,但是国际关系相当复杂,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可能更放心。

97.苗实:王东京先生说,地方ZF守耕地红线,就好比是让老鼠去守油瓶。有自身利益在,谁能保证不会出现监守自盗?其实,世上守护最有效的财产是私产。只要把耕地产权交给农民,农民一定会守得住。这个最切合实际,我认为。

98.苗实:王东京先生指出,ZF对征地乐此不疲,其实也是无利不起早。可以想到的;一是追求GDP,把耕地转搞工业,GDP会增长更快,有了GDP也就有了政绩;二是地方财政收入。要我说,土地本来就属于农民,ZF是鸠占鹊巢。

99.苗实:谢作诗先生指出,在当今中国,房地产已经成为一个收入转移的巨大机器,只不过,这个机器从事的是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向少数高收入人群和特权人群转移的工作。我认为,这个是客观事实,的确是ZF和富人得益。

100.苗实:林毅夫先生认为,中国如果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维持8%的平均增速到2030年。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30年的中国经济规模至少跟美国相当。要我看,可以这样简单预测,但是ZF主导型经济模式加速贫富差距的问题更应重视。

101.苗实:林毅夫先生说,未来五年.十年或相对更长一段时间里,整个国际宏观经济都会是“新常态”这种格局。而“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率很低、风险非常大和失业率高企的经济状态。对于这个大胆的观点,我目前保持观望的态度。

102.苗实:林毅夫先生主张,在中国目前这个发展阶段,还是要以投资为主。因为要维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20年,要靠产业结构和技术的不断升级,而产业结构跟技术的不断升级必须由投资作为载体。我看,牢牢抓住投资不放手是对的,而产业结构和技术的不断升级还是要夯实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103.苗实:听LYF讲,解决消费比重过低的办法在于改善一次分配,而不能过度强调二次分配。所谓改善一次分配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将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提高一点。而当务之急就是改善我们的金融结构,使其更加注重服务中小企业。这个方向非常好,就怕政府囿于自身利益,执迷不悟,我认为。

104.苗实:LIN说,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仍必须是怎样创造有利环境,在外部环境相对不好的情况下仍保持内部的相对稳定,然后充分利用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再维持20年或更长的快速增长,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我说,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能问题不大,关键要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同时,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105.苗实:思想独立者,就是一世界,尤其是经济学家。而且,当你真正长期而深入地接触某个经济学家,就自然会发现,这一世界还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世界。所以说,没有周密而系统的研究,就无法认识这个经济学家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106.苗实:丛屹先生发博文说,最近一直在和学生们讲,经济学不是数学,是经验科学。要学好经济学,不能不懂经济史,也不能不看每天的动态。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而且,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现实经济。

107.苗实:LKQ指出,只要增长速度、不顾物价稳定,或只要物价稳定、不顾增长速度都相对容易,难的是二者兼顾。我认为,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客观上难以做到,只能是在低通胀下追求一定的增长。

108.苗实:LKQ说,发展必须转型,转型也是发展,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要我说,ZF思维不转变,ZF职能不转变,ZF约束不转变,转型这个事情,喊破嗓子也没有用。如果ZF自身问题不解决,转型希望渺茫。

109.苗实:LKQ认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我要郑重指出的是,做好工业化,中国的城镇化才有前途,而做好工业化首先要有民间力量的崛起,即市场活力彻底释放。

110.苗实:LKQ说,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我认为,表面看就业是牛鼻子,而实际上政府退出市场,把投资经营权还给企业家,才是治本之策。

111.苗实:LKQ讲到,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我主张,城镇化率提高是个自然的过程,必须以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前提,政府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喧宾夺主。

112.苗实:LKQ主张,要抓紧制定并有序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并逐步实现均等化,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实际问题。我认为,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没有错,可问题是要量力而行,要先下好市场这盘棋。

113. 苗实:LKQ说,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我看,如果李首辅能够在他的任期内,在正视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基础上,把中国城镇化的实际工作去落实到位的话,这个成绩肯定骄人。当然,千万别搞大跃进。

114.LI:相对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

苗实: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老百姓收入上去了,自然就解决了。也就是说,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115.LKQ: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按有关方面数据,2010年我国消费率为47.4%,远低于美国的87.7%、欧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

苗实:这个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多一点不奇怪。而到了中级和高级阶段,消费自然会上来,所以说现代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问题在后面看来恐怕就是个假问题。

116. LI: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必须转方式,而转方式最大的瓶颈制约在体制机制障碍,许多方面不改革就难以转方式。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

苗实:政府反省和转型是个艰巨的大工程,如果能够扎扎实实地做起来,并富有成效,那可就是不世之功。

117.苗实:厉以宁先生认为,扩大民间消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靠一时突击。而且,要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扩大民间消费能力,使供给和它相适应,这样才会出现一个稳定发展的状态。要我说,消费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收入是关键。而且,政府千万不能再与民争利了。

118.苗实:厉以宁先生指出,在投资拉动为主和民间消费为主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那就是投资和消费并重的阶段。如果突然从投资拉动变成民间消费拉动,消费力量还不够,中国经济就会下滑,可能会降到5%,那是不行的。我看,这个思想很好,我们的决策层可要听仔细了。

119.苗实:厉以宁先生说,当前扩大内需主要是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让他们尽量多地向中等收入家庭转变。这样,就可以告别单一消费,走向多样化消费,从而夯实长期增长的稳定性。我认为,国家要通过好的制度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譬如结构性减税,创造公平的金融环境等等。

120.苗实:厉以宁先生讲,要扩大内需必须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这就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就我的了解,ZF对农村的支持,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社会保障,都是毛毛雨,决心不大,力度不大,而漏洞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