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油商正为出口禁令“内讧”?


导读:美国政府面对原油出口禁令最优决定依旧是维持不变,让炼油商通过既有市场优势,有能力继续维持目前相对低廉的汽油等成品油价格进行保供,履行社会责任,维持社会稳定.

据媒体近日消息,包括马拉松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赫斯公司、大陆资源公司和先锋自然资源公司在内的至少10家美国油气公司开始有组织地游说政府,希望奥巴马政府放松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其理由是,放松出口禁令将有助于创造就业,改善贸易平衡,刺激经济。而炼油商们则坚决反对,称取消出口禁令将严重损害美国消费者和炼油商的利益。为了出口解禁令,原油生产商和炼油商都不断增加对国会议员们公关游说的筹码,使“内讧”一触即发。

面对眼花缭乱的美国院内利益之争,有国际研究和咨询机构认为,如果美国取消石油出口禁令,美国原油出口会导致全球市场供应增加,从而促使全球原油价格下降,那么,美国汽油价格每加仑或下降0.08美元左右。持此类观点的分析报告不在少数,国内认同者也不乏其人,结果,使全球消费市场跷足而待,期盼美国出口解禁令这只“靴子”能早日落地。

原油出口禁令的绩效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货币超发引起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其国内严重的通胀。为了抑制通胀,美国政府颁布了对其国内石油价格的限制涨价令。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使国际原油价格无法独善其身继续坚守其“廉价商品”的美誉。结果,造成美国的原油价格成为全球原油价格的洼地,诱发了原油生产商向全球出口美国原产地原油谋取暴利的冲动,进而连锁增加了美国国内炼油商的原油采购成本和成品油提价冲动。这种被限价令恶化的供给局面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下决心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1969年曾颁布的原油出口禁令。根据法律,除了政府特别许可之外,美国企业可以出口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但禁止出口原油。

从这一禁令的政策评价看,它的确起到了对美国原产地原油等资源资产保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了高价格带来的对常规油气的掠夺性地开采,延长了油气井使用寿命,并倒逼生产商不断创新,谋求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上有所作为和突破。正因如此,它也成就了起于2005年的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就了美国官方手中能再次拥有能影响全球供给市场的战术性工具,以及可以在世人面前炫耀的一只怪味的“靴子”——出口解禁令。

原油生产商出口的动力

从原油生产商盈利模式与能力看,在2008年以前他们的确可以与华尔街“肥猫”们一起通过对原油等石油产品价格的操纵中谋取实物石油以外的超额利润,但随美国2010年《多德-佛兰克法案》出台和政府监管力度的增加,使以往大规模拉动油价做“过山车”式的套利模式(即原油价格最大振幅超过每桶100美元以上)受到了严格监管,致使国际油价至今都长期盘整在相对较小的区域(见图一),进而使原油生产商丧失了部分透过石油金融工具可以带来的溢价收益。

在常规原油开采上,虽然通过强化采油工艺技术的实施可以立即获得原油产量的增加,但出口禁令的限制会使增量原油成为国内油价下跌的推手。更为重要的是,持续数年低迷的天然气价格已使美国页岩气开发商普遍亏损,若继续下去,极有可能会把“页岩气革命”的成果送进博物馆。因此,需要将WTI原油价格维持在高位,并通过对页岩油开采来拯救页岩气开发商。但高油价又会刺激常规原油生产商增产的冲动,一旦这部分原油供给增加又会打压国内高油价,使原油生产商实际利益的损失。

美国的原油生产商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若不增产,将弥补不了因监管加强造成已经失去的石油金融溢价带来的收益,若增产,又因价格会下跌而损失资源资产价值,并会严重打击“页岩气革命”和气基化工产业。经过反复评估,只有出口才是最优选择。

原油出口不仅可以借国际高油价增加主营收入,而且,因国内供给减少还可以压低已给炼油商的实际折扣,抬高国内原油价格增加收入,实现又娶媳妇又过年的双重美事。

炼油商坚守出口禁令的艰辛

观察市场,美国汽油旗舰期货合约价格始终受原油价格、季节性消费和技术进步等多因素的影响,并在相对较小的区间内摆动(见图一)。然而,随美国监管者对华尔街“肥猫”操纵市场和操纵价格行为的严打,也使炼油商同样损失了部分石油金融工具交易溢价带来的收入,再加上乙醇等生物汽油的替代,挤占了成品油销售份额与利润空间,使维护消费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与难度进一步增加,并造成炼油商的汽油加工盈利率(又称裂解价差利润率)一路下跌(见图二)。

一方面,汽油等成品油实际消费市场基本上已经进入稳定期,另一方面,随着粮食等生物乙醇汽油的进入,造成美国炼油商大量的产能过剩。迫使其从20116月下旬开始大量出口成品油,最辉煌时期是2013年底,每日出口量曾高达226万桶,彻底扭转了2005年时最大日进口414.4万桶成品油的被动局面,使美国一举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成品油净出口国之一。炼油商因出口获得的高额利润自然引来了原油生产商的妒忌,并为今天“内讧”打下伏笔。

目前,尽管美国国内炼油加工的产能过剩,但通过原油评价技术论证,一些炼油商已经找到加工页岩油等凝析油的加工工艺,有望从中获得高收益,并开始新一轮产能扩建。此时,如果给原油生产商开了原产地原油出口的口子,无异于是将炼油商扔进吊烧炉中烘烤,使其即享受不到原油采购时的折扣,又因供给不足而无法全力开工,更重要的是,扩建的炼油装置投资将变成沉没成本,如此算来,原油生产商就是在把炼油商当成了鸭子。届时,可就不是皮脆肉嫩,而是烧焦的鸭碳!

经过数理统计,美国炼油商加工汽油的利润率与其组织扩大生产(约4个月)再增加出口之间有着高度相关性,系数为0.81。也就是说,炼油商在美国国内加工销售的炼油利润越小,就越有动力去拓展国际成品油市场,以图用国际市场的销售增量维系其业绩增长。因此,在美国炼油能力长期过剩的情况下,坚守原油出口禁令和携成品油走进国际消费市场就成炼油商保障经营安全和提升业绩的最优策略。

其实,笔者早729日《中国石油报》国际版“不必过度解读美国解禁原油出口”中就曾指出,美国不会出台以其常规油气资源供给全球的政策。同期,Howard Weil主管Blake Fernandez也指出,“美国原油出口对炼油商油利润的影响远大于中东产量过剩,如果我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而全球市场在扩大,那么这将会使我们的出口量遭到蚕食。”也就是说,美国是不会将利润让渡给全球分享。

所以,无论是原油生产商的最优选择,还是炼油商的最优策略,美国政府的最优决定依旧是延续出口禁令,让炼油商通过既有市场优势,又有能力继续维持目前相对低廉的汽油等成品油价格进行保供,履行社会责任,维持社会稳定,并使有味的“靴子”能继续让全球市场惦记和被威慑着。

注:本文主干刊于2014-9-16《中国石油报》国际版,原名:“围绕美国石油出口禁令的利益之争”;转载和引用请保证原意、注明来源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