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渠先生夜话(22-24)


211.苗实:柳传志先生说,只有不怕“死”,敢进“监狱”,才适合在这个时代去创业。那么,我同样要说,只有不怕“死”,敢进“监狱”,才适合在这个时代去做学问。所以说,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只有敢于突破禁区,才真是好样的。但是,有这个勇气的人,并不多见。

212.苗实:记得有一年,经济研究编辑部搞了个“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60年的百位经济学家”评选。结果出来后,就没有邹恒甫先生。而现在,这个Ideas&RePEc排名,也没有出现许多国内经济学家的身影。所以说,国内与国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平台,这样盲目比较或许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同行,各有长短,不存在孰强孰弱的问题。

213.苗实:大凡经济学家,都要著书立说。或发表论文,或撰写评论,或出版著作。由于他们各自的背景不同,擅长自然也不同。所以,哪一种思想表达方式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就采取哪一种。而且,不同的方式之间本质上具有平等地位。

214.苗实:经济学家,或为ZF出谋,或为企业划策,或专心学问。我认为,无论采取哪一种谋生方式,都是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而且,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本质上皆有平等之地位。毕竟,这都是基于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的最佳结合。

215.苗实:过去,我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社会里,这不对,那错了,限制这,禁止那,结果整个社会收缩而停滞。这是什么惹的祸?无他,单一思维。现在,转型到了开放社会,多元思维得以逐步建立。所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才蓬勃发展。

216.苗实:就思想水平而言,经济学家几乎无差异。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只有领域之别,而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且,他们在集合极少共识的同时,创造着超乎想象的分歧。另外,特定时空下的经验积累,对其思想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7.苗实:经济研究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是研究者对具体经济环境的思想反映。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学家离不开美国,中国经济学家离不开中国。如果就中国经济研究而言,我认为还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尽管美国经济学家技术上更加精湛。

218.苗实:经济研究是经验取胜,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说,经济的门道非常广大,来不得半点骄傲。有不少人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学问。而我主张,用“规律”这个词还不如用“经验”这个词来得好。切记,谦受益,满招损。

219.苗实:我为什么把经济学定义为总结经济经验的学科,而不是研究经济规律的科学?就是因为经济学界对经济世界所知甚少,甚至可以说,未知远远多于所知。而且,任何经济研究客观上都只能无限接近真理,而无法真正成为真理本身。

220.苗实:我只承认,经济学界在总结经验时,积累了一点知识,而不喜欢有些人大言不惭地宣扬这规律那规律,这真理那真理。因为规律或真理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只能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科学态度去逐渐逼近。

221.苗实:我认为,无论是声称发现规律或真理的人,还是到处宣扬规律或真理的人,客观上都过于狂妄了。因为,人类可以探索规律或真理,但无法真正发现规律或真理本身。而且,未知是大,所知是小,勿忘盲人摸象,切记谦逊为本。

222.孙中山: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苗实:中国当下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了,成绩有一些,但是问题更多。尤其是政府,发财致富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样一来,市场的正常范围被侵占,也就出现不少扭曲的情况,市场想发育得好就非常不容易达到。这样,社会矛盾自然就加剧了,以致于整个国家运行起来摇摇晃晃,再加上路况不好,看着让人揪心。

223.苗实: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既可以以经济学家这个群体为荣,又可以以国家人民所处的这个时代为荣。但是,唯独不可以以自己为荣。因为,相比于群体和时代,个人的贡献实在是微乎其微,不足挂齿,尽管个人相当努力且成绩突出。

224.苗实:时代孕育经济学家,而经济学家本身也在孕育经济学家。也就说,离开了经济学家这个群体以及所处的这个时代,经济学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彻底无从谈起。所以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务必要感恩时代,感恩同行。

225.苗实:邹恒甫先生说,作为经济学家,必须与权力资本媒体保持距离,以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但是,我认为经济学家无非就是一个职业,不完全具有公共性,其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尽量坚守学术独立自由的同时,可以适当与权力资本媒体接触。

226.苗实:对于我走民间经济学家的路线,不少人明确表示不看好。因为他们认为,在中国的现有体制下,既无法获得资源,也没有正当的话语权,更让人难堪的是时时处处显得低人一等。但是,在我看来,出现这些问题是社会扭曲所致。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民间经济学家这个群体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当然,即便在扭曲的社会中,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功不可没。

227.苗实:中国经济这么大的盘子,各方面情况错综复杂,仅仅有体制内经济学家的参与是非常不够的。我认为,如果民间经济学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那么,以体制外更加自由的身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查漏补缺,甚至于纠偏扶危。

228.苗实:要我说,民间经济学家最好少走理论的路子,而应该多走理论联系实际甚至偏向实际一端的路子。因为,体制内深谙各种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多的是,有他们活跃理论舞台就行了,而民间经济学家要更多了解国情,政情,民情。

229.苗实:作为民间经济学家,不应该总是抱怨由于制度缺失而造成的自己所处之不平等地位,而应该从实际出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能走出一条非常狭窄的小道,那我想,民间经济学家的康庄大道就不远了。

230.苗实:经过这么多年起起落落,我才慢慢体会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所蕴涵的智慧和力量。因为,如果要真正去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不免就意味着代价最大化,而后者难以想象的沉重往往会把一个人压垮,以致于心狠舍老本。

231.苗实: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虽然有初步进展,但离真正完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也就是说,两个根本性转变,对于经济学界而言,仍旧是未竟的事业。我看,可能两三代人还不够,而七八代人才能夯实基础。

232.苗实:第一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关系的改革,是改革战略,可以叫作“体制转轨”;第二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力发展途径的调整,是发展战略,也可以叫作“增长转型”。要我说,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最大瓶颈是觉醒民众力量单薄,而政府过于强大,以致于整个社会在畸形发展中颤抖。

233.苗实:经济学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即在改革的实际操作中要有一股起到实质作用的推进力量。如果这股力量过于弱小,认识与实施就会严重脱节。那么,继续深化改革就会落空。所以,重点在培育中产阶级。

234.苗实:在中国,沉默的学者还是占大多数,而敢于呐喊的学者占极少数。正因为如此,民众得不到彻底而有效的启蒙,觉醒者甚少,以致于改革难以推进,止步不前。另外,利益多元化格局才初步形成,而支持改革的力量仍需加强。

235.苗实: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位陌生朋友说,他心目中的真正成功,既要有大世界的眼光,又要有小家庭的情怀。而反观自己,实在惭愧得很。因为,我本人现在只有大世界的眼光,而丝毫没有小家庭的情怀,顶多有一小半成功。就中国而言,似乎缺乏大世界眼光,以致于小家庭情怀是过于浓郁了。

236.苗实:中国搞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有了公平竞争环境,才能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但是,现在城乡问题,区域问题,所有制问题,都不同程度上与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相关。所以,改革开放不可动摇。 

237.苗实:华尔街战略家李山泉先生认为,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东西全要到,有所得就有所失,这是必然的。而人最重要的是永远不停地充实自己,昨天的成绩并不会成为今天的安全网。我看,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之谈,既知足又不知足。所以,人生自始至终伴随着“缺”,完美总在梦中。

238.苗实:李嘉诚先生说,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退回去做个普通人吧。我认为,这个是大实话,凡夫有凡夫的痛,英雄有英雄的伤。人生一路走来,谁没有酸甜苦辣。而且,小成功有小痛,大成功有大伤。

239.苗实:成思危先生强调,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投资教育,就是投资中国的未来。要我说,关键是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如果是一个念着歪经的教育体制,那可就危险了。看一下我们的学校里,真学的人和真教的人并不多,走过场很普遍。

240.苗实:WJB先生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要我看,中国ZF是说一套,做一套,事实上根本不重视科学技术。为什么?无论是老师对学生的服务,还是ZF对老师的服务,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