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创近6年来的新低。此外,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5%,比1-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延续下行趋势。一些外媒据此认为,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可能降至接近7%的水平。
面对中国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有很多经济学已现悲观神情,并且强烈呼吁政府采取降息降准等剌激政策。而回望过去几个月,几乎每个月度和季度的经济数据公布之后,海内外总有这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并不理解,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改革的不信任。
应该说,国内外很多学者要求政府放水并非无理之举。早在2008年12月,当时金融危机让这项数值连续两个月不足6%,4万亿剌激计划随即出台,即刻扭转了经济下行之势。而如今中国经济仍面临的失速危险,那么大规模降准、降息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了。但令人奇怪的是,本届政府却在货币政策方面始终不肯放松,难道经济放缓政府将无动于衷了吗?笔者认为,现在如果全面降准降息将是一个“馊主意”,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虽说各项经济看似十分悲观,但是我国的就业形势并非那么糟糕,本届政府已经调高了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今年1至8月,31个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70多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多万人。
此外,随着准入门槛的降低也极大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1至8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其中3至8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井喷式增长,显著地带动就业。所以现在若是放水非旦无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更可能助长资产泡沫和通胀的抬头。
再者,从目前情况来看,2008年底的4万亿经济剌激计划和10万亿天量信贷,使本届政府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一方面8月M2突破120万亿,我国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现象已很严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今明两年集中到期,债务危机随时爆发。所以,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是主要还是改革的红利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所说,“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其著名的“改革就是强刺激”的论述,言下之意就是要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着力惠民生,通过改革激发活力,通过优化结构增加内生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所以接下去的改革,并不是像过去那样的靠政府投资+天量信贷,而是通过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减免税费、鼓励创业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热情,来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推进、城市危棚简屋的改造、高铁建设来稳定经济的增长。所以未来更多的是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将中国经济带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最后,中国经济存在着一些内在矛盾需要解决,靠降准降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比如部分产业增长方式粗放、中小企业贷款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等。笔者认为,不出台强刺激并不等于完全不需要刺激,这些内在矛盾需要中国政府实施以“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为特点的“巧调控”手段。
即使现在我国面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趋紧、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央行也只不过是像征性的向5大行投入5000亿的SLF,这说明未来的货币政策不会宽松,还会继续收紧。而面对严竣的经济形势,本届政府希望更多的采取“强改革+巧调控”来度过难关。所以过去那种动不动就放松货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