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经济数据一片黯淡,就连“克强指数”之一的发电量年内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创68个月和13年来新低,主要行业工业增长均放缓。有机构顺势将今年GDP增长速度调至7%。
面对如此严竣的国内经济形势,很多专家建议决策层应该尽快全面降准降息,否则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将难以改变。而最近两天,央行对五大行进行5000亿元SLF(常设借贷便利),期限为3个月,每家规模各1000亿,使人们对央行接下来还会全面宽松的预期重新点燃。不过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进入攻坚期,国内经济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若公开的全面降准降息非旦拯救不了中国经济,反而后患无穷。
其一,潜在的通胀压力,使全面降准降息成为泡影。8月CPI同比增长2%,低于预期。食品价格上涨受猪肉鸡蛋供给低位和中秋节影响,非食品价格受油价下调拖累。但食品供给收缩,通胀微观具备上涨基础,通胀温和可控只因总需求不强。一旦总需求回暖,在总供给收缩的压力下,通胀仍有可能扶摇直上。
笔者认为,新常态的之下的货币政策由过去的“增长敏感型”已转变为“通胀敏感型”。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明显强调了潜在的通胀压力:“物价对需求面变化总体上较为敏感,未来若总需求持续回升可能会加大物价上行压力,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动态变化仍需给予关注…..”从去年的经验来看,一旦CPI同比增幅有突破3%的压力,货币政策即会转向收紧控通胀。受制于中国经济隐含的通胀基因,使得央行不可能现在采取全面降准降息的政策。
其二,关注GDP,不如关注就业率。从经济转型视角来看,目前的GDP指标已成为失灵的温度计,这得益于本届政府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业的崛起,使单位GDP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显著增强。
过去GDP增速对就业影响较为线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GDP增长对就业演变为非线性特征: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约130万-150万人就业。政府关注GDP说到底是关注就业,只要经济增速的下滑不影响就业,政府便不会出台总量宽松的逆周期经济政策。
其三,定向降准远比全面宽松更有针对性,且负作用较小。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李克强总理表示货币政策不会全面放松。但是一直在采用“滴灌”手段向实体经济输送流动性。除了今年上半年央行两次定向降准,致力于将信贷资金引向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后,最近一直热议万亿PSL也是将这些资金投向了城市棚户区的改造、基建项目的建设。甚至这次央行向5大行投放5000亿元的SLF,也是引导其将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笔者认为,2008年底货币政策全面宽松的后果,造成了资产泡沫膨胀、地方政府债务高筑、产能过剩问题更加恶化。而本届政府的定向放水的好处是,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较好的解决当前信贷结构性问题,显然,有了更具针对性的“滴灌”定向降准,全面降准降息便不会来临。
其四,全面降准降息,不仅根治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且会使问题更严重。唯有释放改革的红利,才能较好的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历史经验来看,每次央行放水,都会使经济在短期内得到提振,但这样的兴奋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其所带来的后遗症却是愈加险恶。所以本届政府希望通过税制改革、户籍改革、科技创新、国有企业改制、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手段,通过“促改革,调结构”的方式使经济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更趋于平稳运行。
其五,今年以来,我国的外汇占款增长大幅减少,有时甚至还呈现负数。这使得央行在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无奈之下,央行只能通过PSL和SLF向货币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笔者认为,央行之所以选择PSL、SLF工具,而不是采取全面降准降息的手段,就是为将来调控国内外资金流进流出诸多不确定性,留下充足的空间。
有消息称,今年底美联储或将退出QE,而明天中期可能宣布加息,当美元强势得以确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之时,这就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出中国,这会进一步使中国的资产泡沫破裂。如果现在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全面下调,那以后调控降准的空间就是十分狭窄。现在静观局势,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明智之举。
如今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叫嚷着要求央行降准降息。那我请问各位一下,靠放水和打鸡血的方式能解决中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吗?如果放水能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美联储就不会退出量化宽松(QE)了。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结构改革已经进入到关键期,一方面要通过“调结构,促改革”将市场潜在的活力完全释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使得实体经济得到充分滋润。更关键的是,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无常的情况下,央行适当的“留一手”为以后货币政策调整留下回旋余地。试想现在盲目全面降准降息,反倒会使改革陷入失败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