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宜家效应”的旅游体验项目设计策略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李庆雷等认为,旅游体验项目设计中应深刻理解“宜家效应”的本质,结合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顺应打造旅游升级版的时代需求,树立新型休闲旅游观、价值创造观和体验生产观,灵活运用“一心”、“两度”、“三感”的策略。亦即,旅游体验项目设计应以旅游者为中心,以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依恋度为目标,以旅游者的存在感、成就感、专属感为指向。为此,旅游智力服务机构、旅游地经营管理部门应在把握旅游体验塑造、旅游项目策划方法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企业和旅游者的角色,灵活运用CFP、DIY理念,结合旅游资源赋存情况为游客塑造创意体验。
(一)重新认识企业和旅游者的角色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企业应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把旅游体验活动的主动权归还给旅游者。根据体验经济的理念,旅游企业应围绕着旅游者,创设体验场景、搭建舞台、提供相应服务,让旅游者作为主角来进行“演出”。简而言之,这要求“企业搭台、游客唱戏”,而不是现阶段的“走马观花”、“坐享其成”。因此,旅游地经营管理部门应强化顾客参与、用户生成内容的理念,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禀赋,设计参与度较高的活动项目,为旅游者提供展示自己某种成就的机会,促使他们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并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对旅游地的依恋感。
以旅游地夜间活动为例,不少地方意识到了“月光经济”的潜力,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照搬“印象模式”,推出舞台表演或实景表演。无疑,与过去“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相比,推出旅游演艺节目对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夜间活动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多数旅游演艺节目中,旅游者都只是观众,无法参与进去,没有形成个人化的体验,更遑论存在感、专属感、成就感。不过,西双版纳曼听公园的“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进,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上半场室内演出中,增加了游客走上舞台参与游戏、与主持人和演员互动的节目,下半场则是室外的篝火狂欢(跳民族舞)、河灯祈福(放河灯)。在这个旅游体验项目中,旅游者由原来的“旁观者”变成“当局者”,由“置身事外”变为“融入其中”,形成了丰富、深刻的体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二)灵活运用DIY 、CFP理念
DIY(Do It Yourself)常译为“自己动手做”,指不依赖或聘用专业的工匠,利用适当的工具与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居家住宅的的修缮工作,后来泛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物品,如DIY石膏彩绘、数字油画、蛋糕。DIY既经济省钱,又使物品具有独特的个性,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动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因此受到消费者青睐。旅游地在体验项目设计中,可以借鉴这种理念和形式,向游客提供原材料、场地和技术指导,让游客自行设计、制作、消费产品。考虑到旅游者的时间预算约束、需求的个性化和运作成本,旅游地可以提供CFP,剩下的环节由旅游者自己完成。CFP即半成品(Semi-finished Products),指经过了一定生产环节、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按照上文的分析,剩下的加工环节一般以30%为宜。如果超过30%,旅游者的时间可能不允许,还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若少于30%,旅游者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少,或者难度系数太低,就很难将产品视为己出而感到骄傲。
在丽江古城,许愿风铃这一旅游商品销售兼旅游体验项目就体现了上述理念。原来,古城内的商家一般出售用写有东巴文祝福话语的风铃给游客作为纪念品,回去后赠送给亲朋好友。但是,该项目不再单纯售卖风铃,而是提供由东巴木牌画和古道马铃组合、创意而来的风铃,让游客来完成最后的程序:自己动手给亲朋好友写上祝福的文字,并悬挂在许愿风铃长廊上。与原来的模式相比,许愿风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DIY的理念,商家提供的不是成品而是半成品,游客不再“坐享其成”而是“自己动手”,风铃不再带回家而是留在丽江。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型活动项目,但它对于提升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存在感、满意度以及对丽江古城的依恋感是十分有帮助的。笔者在参与黑井古镇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时,曾运用该理念提出在拟建的盐文化博物馆中推出DIY盐雕旅游体验项目,并依托该项目举办盐雕比赛,通过网络投票、游客投票、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评选优秀盐雕作品,收藏在盐文化博物馆内。
(三)结合旅游资源塑造创意体验
最难忘的体验不会在增长的期望范围内发生,而是发生在期望的范围之外。在旅游体验生产中,仅有定制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创意化。前者强调的是个性化、差异化,亦即“量身定做”、“与众不同”,而后者的重点在于新颖性、独特性,亦即“出人意料”、“不期而遇”。创意能够通过变换或增加产品的内容、功能、审美特征等提升消费者感受,为消费者提供潜在价值。此外,富于联想和个性的创意也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所以,为了强化游客的感受和印象,旅游地应努力通过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创意体验。所谓创意体验,是指在特定区域环境内,借助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局部或整体特征,由创意相关因素引发的接触者从未经历且无法预期的一次性心理正效应。
创意体验是由跟创意相关的个人化体验刺激所产生的,消费者认为好的创意产品的首要特征就是有创意并能唤起情感或情绪的积极反应。这对旅游体验项目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代表着旅游策划的最高境界。例如,在新西兰尼尔森(Nelson)推出的“新西兰创意之旅”(Creative Tourism New Zealand)中,旅行社为游客安排了丰富的创意体验及学习活动,包括骨雕、木雕、马里奥语、当地烹饪等。这种形式在国内已有运用,如昆明官渡古镇非物质遗产传习馆、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除了这种参与性创意体验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旅游地推出的真人演绎式互动体验项目。在绍兴鲁镇景区,游客在观赏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风光时,冷不防就与迎面走来的阿Q、祥林嫂、九斤老太等耳熟能详的人物打个照面,让人耳目一新。河南内乡县衙策划推出了“大堂升堂审案”,将古代官衙文化“活化”为生动形象的表演节目,有利于丰富游客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还可策划推出游客“升堂审案”体验项目。选取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潘金莲与西门庆)作为素材,由景区工作人员扮演原告和被告,游客扮演知县体验审案过程。由于游客的学历、职业、爱好不同,“审案”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环节,表现了体验的创意性。当然,这要求景区工作人员事先与参与活动的游客进行充分沟通,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李庆雷,肖洪磊.“宜家效应”对旅游体验项目设计的启示[J]. 开封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8(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