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为何没有副省级高官落马?
据新华社9月1日下午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决定,由原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任山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消息同时称,去年5月起,中央巡视组刮起反腐风暴,几乎每到一地,就引发官场地震。但前两轮巡视的11个省市区中,只有吉林,一直没有副省级以上高官被查。
半年之间,7名省部级高官被调查,超半数本籍省委常委折戟,目前的山西官场已陷入反腐飓风的“风眼”。而官场大地震后更是“余震”不断,已有近20名厅局级官员被查。值此之际,中央决定让王儒林主政山西,无疑让极为敏感的网络再次喧闹了一次,也让诸多的网民增添了一份好奇与揣度。
一个是中央反腐风暴之下一直没有副省级以上高官被查的吉林,一个是包括5名省委常委在内的7名副省遭到调查的山西,鲜明的对比当中,王儒林几乎成为了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人物,而至于他能否担负起重整山西官场的重任,自然便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网民热议的话题。
针对王儒林的临“危”受命,上海观察总结了王儒林的仕途的三大特点:一是在他从乡党委书记到省委书记的升迁过程中,几乎按部就班的将每个层级都干了一遍。二是他四十余年的宦途,全部在吉林省内完成。三是在其治下,自从2013年中央巡视组启动对各省市自治区的巡视以来,仅吉林一地至今尚无副省级高官落马消息。
也就是说,王儒林是从基层一步步干到省委书记这一职务的,既没有突击提拔和跨级提拔的经历,也没有跨地域使用、异地提拔的经历,而特别让网民看好的,就是在他治下的吉林还没有出现副省级高官落马的负面消息。由此,王儒林“如何扎紧权力围栏确保吉林官场风清气正”便成为了媒体和网民紧追不舍的又一话题。
在今年8月12日吉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上,王儒林曾强调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键在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我想,这大抵就是“只有吉林一直没有副省级以上高官被查”的原因所在吧。正所谓“问题出在前三排,跟子就在主席台。”设若从省委书记到省委常委都能做到政治坚定、廉洁自律,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其他省部级官员以及省部级以下官员又岂敢肆意妄为、以权营私?
“严”字当头方能正风肃纪,上有所率方能下有所进。王儒林为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首先从省委抓起,着力解决行政权力干预微观经济、权力运行不规范、制约监督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了具有吉林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例如为防范工程建设腐败、招投标腐败,他主推吉林省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省、市两级建立了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集中采购、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再比如他紧跟国务院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将目前45个单位的465个审批项目全部纳入了省政务大厅集中办理。
“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牢笼”,很多地方很多人说到了却被没有做到。王儒林既说到了也做到了。在8月19日新华网刊登的《吉林:创新反腐机制 构建权力制约体系》一文中,王儒林指出:下一步吉林省将继续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方面的制度规定,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然而,现今的王儒林要离开吉林了,他在离开吉林前夕唯一留给吉林全省领导干部的寄语就是:“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践行党的宗旨,切实转变作风,干净干事,守住底线,为官有为,团结一致,苦干实干,让吉林发展得更好、更稳、更顺。”
到8月31日宣布将离开吉林,王儒林在吉林共工作了45年。此次入晋,对于他这个61岁的老人来说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一方面是因煤炭内幕交易而带来的一系列腐败窝案仍在发酵,山西官场面临的重整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是受能源价格下行的影响,对煤炭等能源重化产业依赖度较高的山西经济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至于王儒林究竟会开出哪些反腐“猛药”,如何重振山西信心?我们只有拭目以待、翘首以盼!
(李吉明2014年9月2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