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300多年的政治婚姻就此终结?苏格兰独立公投给出了答案。
结果让苏格兰首席部长萨蒙德备感失望,他未能成为苏格兰独立“国父”,依然是苏格兰的首席部长。在投票之前,几乎英国所有主流媒体都将他称之为苏格兰民族主义者。在英国媒体的修辞里,“民族主义者”可不是什么褒义词---这凸显英国民意的集体焦虑,以及绅士风度下难掩的不安和愤怒。
卡梅伦松了一口气,在这场惊险的政治豪赌中,卡梅伦险胜萨蒙德。尽管小卡避免了联合王国的分裂,但他却是这次危险独立运动的罪魁祸首,是他轻率地和萨蒙德签订了同意苏格兰独立公投的协议。因而,从政客到舆论对卡梅伦的讨伐恐怕才刚刚开始。
女王陛下,中立隐忍许久,还是在苏格兰人公投前发出了认真考虑的恳切建议。这下女王可以放心举办因为公投而中断的年度舞会了。
就像一场戏,如王室婚事或丑闻那样,联合王国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这场戏尽管以喜剧结尾,却折射了日不落帝国再次没落的悲剧彩色。从卡梅伦温热的眼泪和“不要走”的真情告白中,就知道分裂对英国而言是灾难。
分裂危机消弭,但卡梅伦给予苏格兰人的承诺恐怕不能不兑现。联合王国将给苏格兰下放更多权利,即苏格兰人将获得通过自己的议会制定自己的税收规则以及开支和福利政策的机会。就此而言,不管苏格兰是否独立,卡梅伦在和萨蒙德的博弈中就已经失分。因而,对于萨蒙德而言,他是虽败犹荣。
留在联合王国的苏格兰事实上玩了一场“会哭孩子有奶吃”的政治把戏。这不仅鼓励威尔士、北爱尔兰向苏格兰看齐,向联合王国要争权多利,也使英格兰蠢蠢欲动,在苏格兰获得更大下放权力的同时,许多政治人物也发出了英格兰各地方也应该就税收和开支有更多话语权的呼声。譬如,英国保守党议员雷德伍德就认为,苏格兰议员不应该参加仅仅同英格兰有关的事务的投票,而英格兰议员则应该召开会议讨论英格兰事务。
如此一来,联合王国政府不像是联系紧密的联邦,更像是一盘散沙的邦联。女王真成了象征意义上的“天子”,卡梅伦首相对于“诸侯国”们越来越无可奈何。
也可以说,联合王国留住了面子,但失去了里子。但这种尴尬,实在是咎由自取----而卡梅伦要负主要责任。首先是他过度轻率的自信,让苏格兰人获得了独立公投的协议。否则,苏格兰人掀不起这么大的波澜,难怪英国人要卡梅伦引咎辞职。其次是卡梅伦自己也一直在叫嚣退出欧盟。作为欧盟非欧元区的国家,英国一直自视为大西洋两岸的纽带,和欧洲大陆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尤其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最深重的时候,英国极力反对欧盟更严谨的新财政条约而被孤立。如果把欧盟看成是联合王国,那个闹独立的苏格兰正是英国。当卡梅伦苦口婆心劝萨蒙德回心转意时,卡梅伦应该好好反思下自己的脱欧(盟)行为。
苏格兰消停了,美国、欧洲、印度、俄罗斯甚至是中国都感到释然。在欧洲,苏格兰独立杠杆撬起的是一连串“独”性释放,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人不必说了,南蒂罗尔人、科西嘉人、布列塔尼人、弗里斯兰人和“芬兰瑞典人”都似乎看到了独立的希望。甚至连德国的巴伐利亚也在凑热闹。难怪美国《纽约时报》认为,“世界各地的分离主义者从苏格兰那里获得灵感”,苏格兰独立将导致“欧洲割据”。美国或许没有欧洲或其他地区的分离主义者,但苏格兰若独立,对于实行联邦制的美国恐怕也是一种刺激。有媒体认为,英国失去苏格兰犹如美国失去德州。
在全球化的态势下,类似苏格兰式的独立的确有些不合时宜,虽然苏格兰人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但不得不说,如果独立变成一种自由主义的利己诉求,恐怕整个世界都将变得支离破碎。
对欧洲而言,有着“独”性要素的国家如西拔牙、意大利、法国乃至德国,会更加警惕地关注本国动向---可以放权但绝不可以给予分离地区以公投自决权。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苏独”也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如何维系国家统一,值得统治者们好好思量。
由此反思前些年西方社会流行的人权大于主权,也可窥见其机会主义的双重利己属性。联合王国政府对苏格兰独立公投,虽未采取武力弹压的方式,但给予了政治、经济和安保上的棒喝...这种冷暴力也是暴力。
所以,世界各国,应该达成维护主权国家统一的基本共识,而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弃与保。
“苏独”不仅改变了英国,也对全球政治生态构成了深远影响。(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