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曾氏大宗祠 读书家风代代相传


宝安曾氏大宗祠  读书家风代代相传
 
          曾祥裕  (中国易经社科院副院长)
 
   深圳,是一座古老与时尚交融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行走在深圳客家人居住区,你会不经意发现古老村落里还遗存宗祠。
 
   我作为曾氏后裔,走到哪儿都喜欢追踪先辈开拓的脚步,当我走进深圳宝安沙井新桥社区,宗亲的热情接待如同春风拂面,使我暑热顿消。他们引领我参观了“曾氏大宗祠”,在这儿我凝神目视深圳宝安开山祖的神位,与远祖作精神交流。他们的奋斗历程告诉我:“天行健,自强不息!”
宝安曾氏大宗祠  读书家风代代相传
 
 
   新桥古村是曾氏南迁宝安的始源地,始祖曾仕贵是曾子第46代孙。曾氏大宗祠是上星、上寮、新二、黄埔、南洞、长圳、玉律、塘家曾屋、石岩浪心、东莞麻涌、化州平垌的主祠,创建于宋代晚期,目前的建筑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 1984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深圳保存较完好的宗祠之一。
 
 
   宗祠是凝聚宗族人心的精神家园。大宗祠中间花岗岩大牌坊背面刻有“片石流辉”几个遒劲大字,新桥大多数原住居民也知道“片石流辉”的典故。
 
    据传,南宋末年,为逃避战乱,曾氏兄弟曾仕行和曾仕贵从南雄珠玑巷不断南逃。逃难中相约以猪腰石为信物,一旦失散,则以此作为后人相认的凭证。战乱中,这对兄弟失散了,曾仕行去了广东的番禺定居,而曾仕贵则辗转到了宝安沙井新桥定居,成为新桥曾氏的开基始祖。尽管一路颠簸流离,但是兄弟俩一直将猪腰石带在身边,并时时将其拿出来把玩,这两块石头竟然日久生辉。多年以后,他们的后代凭猪腰石相认,发展宗亲感情信物。
 
   祠堂岩大牌坊背面刻有“片石流辉”,就是亲情重如泰山的见证,当我们见之“天下曾氏一家亲”的情怀得以释放。
 
  宗祠承载全族人精神追求的文化高地。“曾氏大宗祠”几个鎏金大字居中悬挂,“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的对联刻在大门两边。在这背后,大宗祠中间花岗岩大牌坊上刻着的“大学家风”几个遒劲大字熠熠生辉 。 在石牌坊的檐廊上正面刻着“体忠”、“行恕”。
 
宝安曾氏大宗祠  读书家风代代相传
   据宗亲介绍:“新桥曾氏讲究忠、孝、仁、义、礼,注重个人修养,因此历代多贤良义士。”乾隆年间的读书人曾煜在韶州府曲江县担任“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13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后来死在任上;而县令刘不晖为旌表:“儒林宗匠”称号。清末的曾荣行伍出身,嗣署南澳、海门,出洋捕盗30岁就因公牺牲。清末民初的华侨曾克齐为了支持孙中山革命,捐出了全部家产。
 
  “这些人都为新桥曾氏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典范。现在社区重文尚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仍旧在延续。宗亲说,“做事先做人”、“讲究忠义”、“注重孝道”是村里长辈经常对晚辈耳提面命的内容。
 
   曾子精神代代相传。大宗祠前面竖有10多对旗杆石。旧时,凡曾氏子弟有中举或升官者,都会在宗祠前立杆竖旗,以示荣耀。据清嘉庆《新安志》记载,从康熙二年(1663年)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新桥曾氏共有31人取得功名,其中,有文乡科曾恺、曾煜等14人,武乡科曾文韬、曾荣、曾卢桐等17人,曾文韬从考取功名起,一甲子年后由皇帝颁赐“武官鹰扬宴”,是深圳地区较为少有。
 
 
  宗祠的规格彰显了一种品质。曾氏宗祠深圳惟一五开间祠堂,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是新桥古村的核心建筑。从朱漆大门进去,五开间的前堂很宽敞,地上一尘不染。一块四柱三间三楼的大石牌坊迎面而立,石牌全部由雕工细腻的花岗岩砌筑而成,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为了表彰新桥曾氏由皇帝御赐兴建。中堂有天井,左右为廊庑,后堂为祖堂,在这里供奉着宝安曾氏始祖曾仕贵以来的历代祖先牌位。
 
  为何宗祠可建为五开间?“古今乔木第三家”又是何意?
 
  据宗亲介绍,按照封建社会的礼制,建筑是不能逾制修建的,除非有皇帝的特别恩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对住宅的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清代又沿用了这种规制:二品以上官员,不得超过五间,进深则不得超过九架。
 
   曾氏大宗祠能以五开间的规格建造,可见其有不同寻常的家世。“全是因为先祖曾子,曾氏大宗祠才可以建成五开间的高规格。”宗亲曾春坤解释说,明清时候,建祠堂按照纪念对象的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分别设定规格,只有公爵的祠堂才可享受最高规格五开间。曾子被封为宗圣公,因此曾氏大宗祠可以建成五开间。
 
   宗祠门口的“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讲的是曾子坚持身体力行继承发扬孔子学说,在儒家五姓孔、颜、曾、孟、荀中曾姓排第三,故称“古今乔木第三家”。
宝安曾氏大宗祠  读书家风代代相传
   
   凡是宗祠选址有风水讲究。宝安曾氏宗祠前有一弯池水,坐西南朝东北,左水倒右,吉水上堂,流出东方。
 
  时光荏苒,历史大潮下幸存的旧建筑 被现代化的气息高楼挤压,过去那空旷和宁静的环境不复存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
 
 
    但是,宗圣曾子倡导的大学家风和孝道风气,长存人间,永远激励曾氏后裔奋发进取!
 
 
宝安曾氏大宗祠  读书家风代代相传
 
宝安曾氏大宗祠  读书家风代代相传
 
(敬告学员:凡国庆到赣州学风水的学员,务必在9月30日到达赣州市区,教学点在赣南日报社内,处于赣州火车站与汽车总站之间,打的只需6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