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渠先生夜话(79-81)


781.苗实:人在世间,可以成为生活中人,也可以成为事业中人。而且,既然选择了,就尊重自己的选择,坚守自己的选择。一般而言,生活中人更现实,事业中人更理想。当然,人要存在,有的人在千方百计克服现实中的困难,有的人在千方百计克服理想中的困难。可以说,这两类人都是有担当的人,都是乐意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不懈努力的人。可能,这两类人成就有时候相同。但是,理想中人相对更容易受到关注。所以,一个理想中人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不足为怪,当事人应该早有思想准备,以便从容应对。

782.苗实:吴敬琏老先生指出,中国的改革面临着三方面的主要障碍。第一,反映苏联式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障碍;第二,特殊既得利益的阻挠和反对;第三,长期采取粗放的增长模式所积累起来的实际困难。这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障碍里面,在我看来第二个是最主要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第一个障碍的影响已经大大削弱了,通常我们遇到的情况都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维护既得利益。第三个障碍就是这些年来因为体制改革没有能够彻底,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就造成了许多实际的经济和社会困难。最突出的表现是,杠杆率太高,资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大,威胁着宏观经济的稳定,阻碍了大步推进改革。但我们经过了30多年改革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经济方面的基础,而宏观当局在保持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推进改革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所以,虽然存在这方面的困难,但是总的来说是可控的。我认为,吴老的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而且,这个认识搞清楚了,深化改革才可能有实质性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停滞不前,就与特殊既得利益的阻扰和反对密切相关。

783.苗实:吴敬琏老先生表示,30多年来的改革虽然总的方向是市场化,但却是半拉子工程,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两种既得利益,一方面来看,大众包括普通劳动者、企业家、专业人员,他们从市场化的改革中得到了利益,但是也有人,因为行政干预,靠寻租活动发财致富。后一种我把它叫特殊的既得利益,跟从改革中得到利益的群体区分开来。正是后一种,靠权力,靠政府的干预,靠寻租来发财致富的既得利益造成了我们现在推进改革的主要障碍和阻力。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殊的既得利益开始膨胀起来,当时的情况是怎样呢?是因为在80年代后期我们采取了增量改革的策略,国有经济的部分基本不动,不做大的改革,而在国有经济之外发展出市场导向的民营经济,当时提出的方针叫做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这样一种双轨制就成为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在80年代后期发生了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是主张要很快地消除这个制度基础,另外一种意见是认为这种制度应该继续延续下去。前一种意见的重要代表是弗里德曼,他1988年给中国领导人留有一个备忘录,这个备忘录说的很清楚,中国现在许多产品实行的双重价格制度是对腐败和浪费发出的公开邀请,对原材料实现人为的低价,不可避免的导致短缺,凭关系配给和贿赂。很可惜的是,当时的领导人没有接受他的这一忠告,以至于1988年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在两个轨道之间倒买倒卖的倒爷们利用双轨制发财致富,甚至成为引发1989年政治危机的导火索。到了21世纪,我们改革有了很多推进,应该说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在资源配制中起了更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双重体制的问题。虽然在20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大量的经济遗产还存在,在21世纪初期运行的体制是一种半市场、半统治的经济,存在着大量寻租活动的空间,特别是后来改革有所停顿,甚至在某些领域里还有倒退,使得政府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得到了加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就强化了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腐败甚至侵蚀到了党政军组织的肌体。我觉得,吴老的这个独到分析非常精彩。当下的中国,实质上就是改革与腐败在拼命地赛跑。如果双轨制继续存在,腐败就肯定跑赢,从而使宏观当局被动地犯下颠覆性错误,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结束双轨制,改革就必然跑赢,从而使宏观当局取得绝对的主动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中国经济成功升级,进而实现中国梦。

784.苗实:想成为经济学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而且,这是实实在在毋庸置疑的。记得季羡林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且,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不过,在经济学家的塑造方面,我有自己的一点小看法,那就是在艰难求索的过程中,要先求大同,再得小异,方能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先通过十年寒窗,建立与前辈经济学家一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习惯。然后,结合个人特点,包括性格.阅历和学识等,继续奋斗三五十年,形成自己的小特色。对于特色,我的恩师白老先生极为强调。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如果没有老师的帮扶,一个人要成才,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拜师至关重要。而且,越早越好。

785.苗实:有不少作者反映,书不火。我说,挺正常。当下中国人都是一切向钱看,读书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在这极少数人中,读专业书的仍然是极少数。譬如我的系列作品在网络发布以后,前前后后有三年时间,下载的人数接近万人。按照我的网络影响一千万人计算,下载过我的作品的人仅占千分之一。大家都知道,专业书是有门槛的,当然看书是要动脑筋的,而欣赏音乐电影就不一样,它是一种没有门槛的试听享受。譬如,霍尊的卷珠帘,一有影响,就火得一塌糊涂。可以说,这个歌我听了好多遍,也不在乎它具体什么意思,就认同这种唱腔而已。我想,不少人都是我这样的。所以,书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可以火。但是,要扩大范围几乎就不可能。

786.苗实:A.我为什么会脱颖而出?除了名师指引十年寒窗业精于勤之外,还有两个不得不说的原因。第一个,绝大部分体制内人才被束缚住了,不敢讲真话;第二个,不少体制外人才为了生计,没有条件讲真话。所以,不在体制内是我的比较优势,以致于尽管小有才能,还是能够得以充分施展。当然,网络平台至关重要。B.我为什么坚持写短论?因为市场经济是忙人经济,时间相对最宝贵,所以大家看短论不太占用时间,一会儿功夫,就明白我要说得大概意思了。一般而言,在网络世界,短论易于交流传播,最吃香。

787.苗实:恩公白老先生说,自己热爱的事情,再渺小也是伟大的事业;自己选择的道路,再泥泞也要把它走完;自己具有的特色,再难也要把它显现出来。而且,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我认为,恩公的话非常有道理。的确,要成就自己,就是要热爱,选择,尽最大可能做出特色。

788.苗实:认真读过我作品的人,都说我是一位极为拉风的人。其一,读书三十三年,自学二十三年;其二,痴迷经济学,作品富有原创性,成名成家;其三,敢于说真话,为人民谋幸福;其四,慈悲喜舍,菩萨心肠。不过,我在世俗人眼中却是另一番模样,一无妻无子,二无房无车,三无富无贵,四无权无势。可以说,这就是真实的我,而我就是这样的人。也许,这就是一个文人的本来面目。我经常说,我是中国经济学界的菩提达摩,绝对不是妄言。记得王安石有句名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好道出我的心声。就像阿里巴巴马云所说,很多人在讲,想要成为马云,如果我能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再做马云,太辛苦了,这是实话。

789.苗实: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各种重大矛盾被激化的边缘。如果无视这些矛盾,延宕改革,矛盾激化就会成为现实,后果不堪设想。譬如,围绕农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围绕资金,社会与国有银行的矛盾;围绕投资,民营与国有企业的矛盾;围绕权力,民众与腐败官员的矛盾;围绕环境,居民与污染企业的矛盾;围绕福利,普通群众与官员的矛盾;围绕公共服务,农村与城市的矛盾,等等。所以,改革不仅不能止步,而且务必见到实效。

790.苗实:对于留学,尤其去西方发达国家,我是赞成的。因为这样,可以睁眼看世界,对中国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譬如,中国为什么落后,一直呆在国内,极少能够明白。而一旦有了出国经历,两相比较,深思熟虑,就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大家都知道,林毅夫先生在台湾.大陆和美国都有学习经历,看问题就有广阔的视野,见解独到。不过,遗憾的是,林先生过于趋时,并没有发挥自己拥有的比较优势,以致于在发表言论时粉饰太平,指鹿为马。如果这样,比没有出国还糊涂,危害还大。所以说,是否敢于说真话,有时候与是否出国似乎关系不大。

791.苗实:华人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指出,新一届政府是政左经右。其实,在我看来,从改革开放算起,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极有可能是如此。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为了取得执政的合法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完善执政地位。不过,老百姓的温饱解决以后,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执政党,应该有所尝试。毕竟,面包也好,自由也好,对于老百姓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如果故意加以否认,短时间或许还可以蒙混过关,而时间久了,必然无法阻挡老百姓的正当要求。

792.苗实:李稻葵先生表示,中国经济已经是9万多亿美元的大经济体,美国是17万亿美元。当中国自身经济体量非常大的时候,如果依然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这个相对的力量就会越来越消减。好比过去是个小水池,里面掉一个小皮球,能把水池的水位提高一大截;现在是一个大游泳池,扔个皮球,水位上涨相对比较慢了。所以,如果中国经济要继续往出口走,靠这个方式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没戏,路会越走越窄。我觉得,李先生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按道理讲,善假于物没有错。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相对于过于依赖外来力量,还是挖掘自己身上的消费潜力来得更实在。

793.苗实:李稻葵先生指出,中国经济是一个“自行车经济”,要保持一定速度才能不倒,如果静止下来,任何问题都会被放大。我有一个说法,如果民营经济GDP增长能够保持两位数,那么地方债务问题、影子银行问题、房地产问题、房价过高问题都会逐步地化解。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分母,所有的问题都是分子,分母是GDP,如果GDP在增长,在往上走,那么这些问题都能逐步化解。如果GDP放缓到5%,通胀控制在2%,两者之合7%,然后用降低速度来缓解问题,那么我用一句话形容叫“泥沙俱下”,所有的问题都被放大了。我认为,李先生自有道理所在。对于中国经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要求有一个不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正当的。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不能突然停下来。当然,速度可以过一个阶段适当降一点。更进一步讲,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速度逐渐降低是客观要求。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时半会大幅拉低。

794.苗实:我成功了,但不是无可挑剔。毕竟,成功不等于完美。而且,成功不是终点,永远是起点。要知道,真正的事业大多需要慢火细熬,是一系列大大小小成功的累积。当然,在我的70后同龄人中有许许多多的成功者,他们或是农民,或是工人,或是学者,或是企业家,或是公务员,等等。这群人为什么成功?首先改革开放是个好时代,然后才是个人的奋斗在成就自身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和命运。

795.苗实:有人指出,我是中国民间最执著的改革布道者。我认为,还是蛮有根据的。大家都知道,我从2009年9月以来,一直活跃于人大经济论坛。可以说,在我所发的5158个主题帖中,包括转帖和原创帖,其中有一多半都与改革有关。我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凝聚改革的力量,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撑。鉴于此,甚至有人戏称,我是人大经济论坛里最坚定的改革先生。当然,正因为在人大经济论坛里有一大批改革的支持者,所以我的改革宣传工作才能够产生强大共鸣,卓有成效。

796.苗实:在百度百科,有这样的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我想,当下的中国人,温饱已经解决,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吃得更好。但是,怎样才能吃得更好?当然,是发财致富。那么,怎样发财致富?必须得从深化改革着手,而且,如果深化改革落实不了,老百姓的手脚被捆绑着,就富不了。更进一步讲,中国老百姓最缺的是发财致富的制度服务。毕竟,现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以致于老百姓发财致富没有合理通畅的渠道。譬如,如果使土地农民化,城镇化就可以富裕农民,但是现实是土地是集体所有权;如果民营资本开办银行,服务机制灵活,就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但是现实是国有银行垄断迟迟不能破除;如果财政透明化民生化,社会保障公正公平,就可以消除底层老百姓生活的后顾之忧,但是现实是财政改革停滞不前。所以,我认为,中央电视台应该深刻领悟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打造一部《改革历程》的纪录片,总结改革经验,汲取改革教训,凝聚改革共识,力促深化改革。

797.苗实:在人大经济论坛,有一网友上传了一篇文章《中国梦的经济学解析》,据说发表于《经济学家》2014年第一期。在回帖中,有的人说抱大腿,有的人说恶心,有的人说不要脸,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大家不必大惊小怪。既然是中国梦,中国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上面说啥就是啥。况且,中国梦是一种刚提出来的国家意识形态,肯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作为知识分子,应该不拘泥于领导人的讲话,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只有如此,中国人才敢做这个中国梦。否则,搞一言堂,就不是好现象。

798.苗实:勤奋出人才,不是名校毕业,也可以成功。同样,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也可以出彩。当然,这就要求这个社会是个机会均等的社会。不然,讲这讲那,限制这限制那,就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更容易埋没人才。譬如,怎样的人才可称为经济学家?有的人说有名师指引,有的人说是名校毕业,有的人说有博士学历,有的人说留过学,有的人说要是教授,有的人说必须发权威刊物,有的人说一定是国家认可的专家,有的人说著作等身,等等,条件数都数不清。其实,在我看来,只要乐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经济学,并能够为经济学的发展真正出一把力,就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学家,毋庸置疑。佛学上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么以此类推,成为经济学家也是如此。

799.苗实: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读了《戚继光传》.《岳飞传》和《成语小词典》,尤其是《成语小词典》,天天早上起来就背诵几条。到了初中阶段,喜欢看《罗兰小语》.《三国演义》和《二次大战三巨头三元凶》。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有英雄情结,以致于日后走上了理想主义的不归路。如果有年轻人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只能说,我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爱读书,就读一点;不爱读,也没关系。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顺其自然最好。大家都知道,我是个纯粹的读书人,除了在经济学方面有一定的读写能力之外,别无他能。可以说,与我的大多同龄人比,他们早已开始享受生活,而我还在奋斗的路上亦苦亦乐地挣扎着。

800.苗实:毅力,对于成就事业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半途而废。我的毅力,是在小学初中暑假期间给稻地里放水的时候逐渐锻炼出来的。由于天旱,水量有限,家家户户为放水竞争很激烈。如果运气好,早上四五点去,没人先去,一亩多稻地,需要放四五个小时的水。当然,去得晚,需要等三五个小时,然后再放四五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就这样坚持了五六个暑假,毅力大增。这样一来,就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习惯。大学毕业后,我能够闭门读书十三年,一半取决于父母的大力支持,一半取决于我的这个毅力。可以说,《中国经济如是说》和《人生经济沉思录》这两本书能够出来,多亏十三年的闭门读书。由于我乐意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而不是创作,所以,我的作品如果正式加以整理的话,也就只有这两本书。

801.苗实: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有低潮和高潮。而高潮是在小学五年级(1985年).初三(1988年).高三复读(1996年)和2009年以后,低潮是在小学四年级(1984年).高三(1993年)和2005年前后。可谓,三起三落,受尽煎熬。可以说,由于农村的经济来源有限,为了读书的事情,没少与父母磕磕碰碰。不过,自从2005年以后,父母就像我读大学以前那样坚定地支持我,一直到现在。尽管如此,父母当然一定是我的事业得以成就的无可替代的第一功臣。也就是说,父母的一大半心血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我。相对而言,弟妹都是靠自己独立奋斗多一些。更进一步讲,由于我心志过大,不但我自己长期无法脱身,就是我的父母也受得了极大的牵连。本来,父母可以轻松很多。所以,我要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人,立志是好事,但是也要量力而行。尽管我现在是一位独立经济学家,但是一路走来,其间的风险和苦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不过,记得我的两本书《中国经济如是说》和《人生经济沉思录》出来以后,父母很为我高兴,每每想起挺安慰的。

802.苗实:冯仑先生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事业的边界在内心,要想保证事业的边界不断增长,就必须扩大心灵的边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如果一个人喜欢历史和哲学,心就会变得强大无比。因为历史讲永恒,时间上的永恒;而哲学讲无限,范围的无限。有了永恒和无限,别人无奈时,你就会释然;别人恐慌时,你就会勇敢;别人无知时,你就会清醒。从这段话看,我赞同冯先生是企业家群体中的思想家。确实,他既是一位很会读书的人,也是一位很会思想的人。作为一位企业家,能够如此思想,已经不错了。

803.苗实:我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之母。也就是说,如果不在资本主义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在封建传统相当浓厚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更是如此。中国人常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不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就永远是傻瓜蛋,想富民强国,门都没有。改革开放前,有一句话,叫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我看,改革开放要想取得大突破大成就,还得树立一句话,那就是要了资本主义的苗,才能有社会主义的实。如果谁要否定这句话,谁就不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会堕落到无知无耻的地步。

804.苗实:知者幸,不知者罪,一笑而过。记得曾国藩有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大概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本来就如天平一样,这头高了那头就低,既不因有了功就忘乎所以,也不能被人骂了就垂头丧气。只要效法“屠羊说”,乐观豁达,把一切看开了,荣誉也罢,诽谤也罢,都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会儿就会被风吹散,成为往事。

805.苗实:徐宁康先生认为,以前觉得,国家强大了,就没人欺负我们了。现在觉得,国家强大了,就没人能救我们了。我觉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徐先生道出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心声。的确,中国的政府过于强大,而底层老百姓长期贫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试想,权贵资本主义猖獗,底层老百姓就没有发财致富的渠道。 

806.苗实:我对经济学的爱,可以用表里如一这个词来形容。过去,对女孩有过兴趣。但是,现在都被经济学占据了。更进一步讲,我痴迷经济学已深入骨髓,即便无名无利,仍然会一如既往。从时间上看,我与经济学打交道已经有十六年了,一路走来,尽是投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可是我的心中从来就没有“放弃”二字的位置。可能,经济学能够最大化我的价值,尽管就目前而言,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精神价值。这正如我的恩公白老先生所说,在这个急功近利、以物质享受为主的特殊年代里,有一位把精神生活视为高于一切的奇人,他就是“学者苗实”。奇就奇在了,他好不容易从宝鸡农村到城市上大学,却在大学毕业时放弃了体制内就业,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个体户;在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却放弃自己的专业自学经济学;为了自己认定的理想——追求经济学真理,创新经济学与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爱情、家庭、工作、社会组织,甚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可以不要身份证,不要手机、电话;在自己设定的目标下,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中,尽管这种奋斗可能是毫无意义与毫无收获的。他尽管一无所有,身处关中农村,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但研究的却是两个顶层设计——经济理论的顶层设计与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他提出了“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和“新痛苦指数”等三大经济学理论创见,同时在设想着中国人的未来幸福生活,规划着中国的改革与转型,一直在写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评论着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这些中国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筹划着他的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研究院,即国家转型研究院。

807.苗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一个严格的行政区划,而至于谁是起点,更无争论的意义。进一步讲,这个经济带首先要能够在沿线不同地区的生产水平的差异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与经济发展的互利性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激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深化分工交易,丰富经济增长点。也就是说,经济带的实质还是千方百计发挥比较优势,夯实微观基础,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找准企业的正确定位,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当然,在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得以发挥的同时,政府必须从政策服务上积极配合,更好发挥辅助作用。

808.苗实:A.【小可宏愿】三个自信要想站得稳,开放包容发展是关键;机会均等本为大潮流,人人出彩才是中国梦。三十又三年寒窗苦读,为成一学者何等艰难;不管平生所学碗中稀,誓为深化改革鼓与呼。B.有人认为,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要我说,只要不懈努力,迟早会梦想成真。当然,半途而废是例外。

809.苗实: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对于中国,什么是时务呢?我看,就是国际大气候与国内小气候的叠加。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中学物理的时候,有个正交分解法,而中国的发展轨迹就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分解为国际大气候与国内小气候的叠加;学大学物理的时候,有个积分法,而中国的发展轨迹就可以按照“先分割,接着求和,最后积分”的方法来处理。所以,中国的中西双轨渐进之路还会继续。或许,有朝一日,会完全转轨为西式现代化国家。

810.苗实:我虽然已是四十不惑,但网龄很短,只有不到五年。可以说在网络上,我一直是实名发言。而且,每说一句话都要负责任。但是,与我辩论的网友大都不是实名发言,甚至有时候是匿名,所以我本人受到莫名的侮辱和谩骂是常有的事情。没办法,谁让咱是网络公众人物呢。当然,有时候自己性子来了,非得与他们斗个胜负才罢休。不过,事后一想,就无所谓胜负,斗个什么劲呀,还是一笑而过来得好。特别是在人大经济论坛,某些坛友眼里容不得沙子,一定要我接受思想改造,上学院派的船。殊不知,我的成长经历与学院派大相径庭,只能做好特色,走适合自己的路子。话又说回来了,他们都是出于好意,不过事情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所以,在我的经济学人生中,只能做好苗实,不可能也永远做不了林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