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万一失败了呢?——致中小创业者


       雷军说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爆品,体验,参与,口碑。按照粉丝经济的模式,你也以弄出来个互联网品牌。

 

于是新一波的励志潮开始了,以成功学的精神为奠基,大家终于找到了方向,精神+方法=成功。

 

马云的成功更加激励了屌丝们,坚持吧!万一成功了呢?所以这容易变成我们的自信,自信我们可能真的找到了方法。可是屌丝们有没有想过,那万一方法要是错了呢?

 

是的,大多数时间,我们的方法都是错的。我们太执着于表象,我们太轻信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我们太相信他们的方法。

 

可是这些人在向我们叙述的时间,真的跟我们掏心窝说了实话吗?我们见过太多的政商,一开始我们相信他真的凭借个人能力,赢取了成功。甚至连比尔盖茨这样的励志先锋,我们也绝望地听到其有一个非常有后台的靠山。屌丝逆袭是有的,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万一要是真的成功了呢,这种小概率事件。

 

除了这些出身背景不会告诉你,赢家真正的“绝招”恐怕也不会告诉你,我们还是说回雷军的成功,从雷军嘴里出来的就是他之所以成功仰赖的就是互联网思维,所谓的逼格、体验、口碑等等,其实真正成功的就是戴尔模式的引进,关于这一点黎万强曾经提过,但也仅仅是一笔带过,其后再也不说此事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互联网思维。说互联网思维也没错,但绝不是雷军所说的互联网思维。

 

戴尔模式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才是小米成功的真正原因。戴尔通过定制化突破了传统工业的标准化模式,传统工业的标准化模式是通过一个规范的标准,进行劳动分工,从而节省下生产成本,厂商从众牟利,而对于顾客来说,这个标准化的商品有些“强迫”性地让顾客接受,商品可以标准化,但我们的需求却难以标准化,戴尔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并通过客户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定制化的模式,满足了顾客各个差异的话的需求,说白了顾客该花多少钱,就是他认为值多少钱的事儿,而不是我们认为值多少钱的问题,跟我们下馆子吃饭一样,你别给我个你认为好的套餐,我要自己点菜,点好点坏是我的事,我认为值就值,不是你认为值不值。戴尔模式就是“点菜模式”,因为自己点菜觉得价值更大,而不是你给我一个便宜套餐,便宜套餐我不喜欢吃,更是浪费。这就是戴尔模式的价值,懂了吗?

 

戴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事先收集到这些需求,拿到了确切的数据,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的风险成本,并通过快递发个顾客,这就又节省了通路成本、仓储成本。我既然能节省下这么都成本,把节省下来的钱跟顾客分一点,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双赢”了吗?就这样戴尔啥都没有,通过新模式干掉了PC巨头IBM,一跃成为PC业的NO1,据说戴尔本人在上大学期间提出要超越IBM时,几乎成为当时的笑谈。不是今天马云成功了,我们才会这样说,当时美国已经流行过:一定要有理想,万一成功了呢?

 

不但如此,戴尔模式还改变了PC的模块化,试想一下,为啥很多人懂得修电脑,而不懂得修电视?因为电脑的模块化更容易拆分组合,很多都是插拔的,而电视机的内部都是一体化的。我们甚至都可以自己动手拆装PC,而这一切都拜伟大的戴尔所赐。

 

可是风靡全球戴尔模式来到中国后并不吃香,为啥捏?因为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有些无所适从,中国的多数买电脑的人对PC的技术参数根本不知道,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独特需要。所以这种模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些超前,大家的接受度有限。

 

而这个模式让雷军捡到了个便宜,直接抄就行了,算不得什么创新,不同的是雷军先开设了个论坛,聚集了一波粉丝,这就成了雷军的“粉丝经济”了。所以雷军讲的故事是有偏重的,他不会强调自己抄袭戴尔的一面,而只会强调自己特性的一面。如果你看不懂的话,你也会搞很多粉丝,以为比葫芦画瓢就能成功?哪里的事儿!

 

雷军利用戴尔模式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米重新回归传统企业的特性,小米手机大胆滴第一次起跳,我们发现小米上岸后,并没有继续再接再厉,而是变成了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几乎看不到了戴尔订制模式。似乎小米也认为自己是忽悠术,现在总算步入正轨了,就放弃了这套“忽悠术”。可是这个雷军似乎又缄口不谈了。上岸了吗!有些话当讲,有些话不当讲。

 

作为普通人,通常我们最容易被成功者感染的是情绪面的。可是真正的成功者,未必告诉你真正的秘诀,他们都有一个嘴上的理由,和背后的理由,你不要仅仅去听嘴上的理由。因为成功人士永远是有选择性地讲自己的成功故事。你可以听听,但千万别全信。

 

所以你听完励志的故事后,先不要热血澎湃,仔细弄清演义故事背后真正的残酷逻辑,并确认你真的可以接受某些代价,再出来混。万一我们成功了呢?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看似是机会,很可能都是陷阱!如果你真的有信心,根本就不怕这些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