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中表现的淡然


 积极中表现的淡然

喻建国

妻的一位早年学生在给我的一篇微信中谈到她在国外经常为国人在国外的表现感到惭愧。我在给她的回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国人今天能够带着这样的状态和水平活跃在全世界各地,这一现象本身就万分了不起,原来他们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被人踩踏的,今天能够趾高气扬地欣赏着全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其实他们也必然会在这样的欣赏中取得长足的进步。你还会为他们惭愧吗?”她接着又发过来一封微信,讲了一些话。我又接着给她回信:“世界正在交融着,民族正在交融着,亚洲和欧洲以及美洲的交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融,世界由于距离的缩短,交往更加频繁,这就使世界更加进步。”她接着又发来一信:“您太乐观和善良了,500年还有可能。”我立即给她再回过去一信:“你比我还乐观,岂是500年,当是1000年。”

我的同胞很多都在过去的岁月中不情愿地或被迫地和世界交融着,从1840年后这种交融就一直在进行着,并且通过这样的交融,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发展,1937年七月开始,我的同胞们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岁月中,继续进行着这样的交融,1949年开始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交融时期,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翻开了新的辉煌的交融。对比一下以前的交融,今天的交融该是我国同胞何等值得反复回味的交融。

在交融中当然我国同胞会反映出许多问题,这是必然的,每一次交融都应该自然产生出一定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就无所谓交融了,正因为存在着问题才会有交融,没有问题也就进入融合了。

人类最后肯定会成为一个绝对融合在一起的群体,这是人类一统的融合,而这种融合肯定会把民族的界限彻底消融掉,当然这是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将来才会实现的事,我曾经预测过有一个出现这种局面的技术前提:人类移动速度的能力达到20000公里每小时。我把这个速度称作大同速度。

当大同速度成为了人间现实,各民族就必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经常的生活大格局中也必然形成了基本统一的运转和思维,各民族保有其自然的天授的机体,保有其特别的具有传统的可融入全人类生活的生活习惯,只在某些场合,自然是偶发的,让属于民族特色的活动得到一定的渲染。

对于大同,来不得半点急迫,它是自然来临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状态,任何激进的追求都只能造成反效应,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史实。作为一个个体,当然更应该在看到这一必然的发展结果时使自己对大同极其淡然。这就是在淡然中展现的积极,在积极中表现的淡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人类的移动速度达到了2000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会逐步形成能够最容易被全人类接受并使用的语言,也会逐步形成最容易被全人类接受和使用的文字。但是各民族的原语言和文字总会在某些场合偶发地获得一定的渲染,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渲染、回念和欣赏。

我在对她说“岂是500年,当是1000年。”的时候就反映了积极中表现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