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整体梳理和总结以及当今中国最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说明什么?
一直以来,对于毛与邓的争论,对于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的争论络绎不绝,但既然说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来仔细梳理一下其发展过程。不然对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将缺少历史视角。同时我也将呈现一下,至今为止,中国在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哪些,以此来验证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竞争力和发展趋势。
第一毛时期中几个关键词:公有制、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大跃进、优先发展重工业、文化大革命。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各国对我国实际经济封锁,苏美都有亡我之心。
因此毛时期的国家优先考虑的三大问题是:
第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不能亡国。所以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工,这是现代战争的基础。人海大战,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血的代价,才捍卫了国家主权。毛曾说“我这辈子是靠总结吃饭的”。我们也总结一下,在军事与政治上,中国虽弱,但在毛的领导和斗争下,一、抗美援朝抵制了美国的侵略之心;二、珍宝岛之争遏抑苏联;三、中印之战一战定乾坤;四、支援越战拖住了美国;五、最终换来了中美建交。但牺牲太多太大,其中有些部分是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比如说重工业最需要钢铁,当时是全民炼钢,但缺乏炼钢的基础设备和先进设备以及科学工艺,同时也缺乏科学管理。苏联立国时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家,工业基础好,加上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我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太薄弱,科学管理的系统知识不具备,即使是全民炼钢,但效率极其低下。同时从机会成本角度说,把劳动力人口都投入到效率低下的炼钢作业中,就遏制了其他有效作业的实施,不仅如此,由于过度炼钢还发展到破坏其他产业、甚至农业作业的农具都进行炼钢的荒诞地步。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的整体平衡,也导致了后期在灾难时期大量人口被饿死的历史惨况。
第二、消灭剥削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有制,建立人民公社,树立雷锋标杆与雷锋精神。建设初期因为消灭了剥削,加上政治鼓舞,公有制下确实一度产量远超私有制,但随着发展,人民也感觉到了公有制的弊病,就是分配制度。在计划经济和农业补贴重工业发展的背景下,人民付出的多而个人得到的少。其二,人民内部也出现了大锅饭思想,逐步出现“偷懒和不思进取”现象,因为多劳动得到的并不多,所以就缺乏了现实激励。然后风气一旦形成,就形成了强大约束,谁要是不计个人所得多付出劳动就会成为人民潜意识下的公敌,因此其后总体生产率开始逐渐的连年的下滑。导致了虽人人平等,但人人贫穷的社会主义现状。
第三、文化大革命。由于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思潮把中国的落后一直归结为儒家思想的落后,归纳于科学和民主思想的缺失。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革命起源于对先进文化的追求,中国的革命也将成功于先进文化的成形。”所以文化大革命,一直是毛时期所希望能够完成的历史使命和自我追求。至今的反儒之声,也是由此延续而来。毛反儒,一是希望改变中国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剥削;二是希望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知识分子不劳动,脱离实践”的文化现状;三是希望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引领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例如在文化运动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结合。但是在革命方式,毛依然延用了军事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方法,但这又恰恰违反了文化形成的规律。自古以来的文化形成规律都是来自于在人们的合作生产中形成的最有利于彼此利益的交流相处方式,是自发的,互利的,是长时间形成的。这种文化的历史形成,在长时期里必然有着某些适合人性需要的优点所在。因此它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一种文化斗争消灭或推翻另一种文化就能够形成和完成的。就像即使推翻了清王朝已经一百年了,但皇帝思想到现在依然还大有人在,清廷的电视影片依然被民众所喜爱,“土皇帝”和“个人”天下第一的思想依然如此。不是它不科学,而是这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一。在整个文化大革命过程中,毛所想推翻的和反对的“皇帝+儒教+百姓”的文化形态,希望形成的是“为人民服务、民主、共和”的事实求是和一切从实践出发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但由于方式过于激进,过于扩大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毛的过于集权,类似于皇帝的权力,以及“不民主、不事实求是”的错误状态。虽然如此,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毛已处于晚年,时日不多,内心焦虑和过于急迫之故。其一生有三大理想,一是与天斗,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二是与地斗,实现人人有饭吃,有家住,能看病。三是与人斗,希望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文化未能形成,其内心非常急迫,毛一生都绝不在斗争面前退缩,所以导致了人斗的扩大化,过度化和最终的失控与失败。
以上是三大背景和前提,其产生的历史结果是坚决地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争取到了中美建交,打破了世界的经济封锁,为未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前提。但也形成了虽人民平等,但人人贫穷的社会现状以及文化大革命扩大化下的一片狼藉。就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而言,效率极其低下。
其后是邓自来的改革开放的新发展时期。
随着国际关系的缓和,中国迎来了前有未来的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邓强有力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转变机遇,把中国从政治阶级斗争的路线上拉回了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全新主张”,以“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长时期地完成中国的文化新变革,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邓面前,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不再是主要矛盾,邓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践证明当时私有制(包田到户)更能让人民过得更好,就采用使用权的私有制,但保留土地所有制的公有制。与毛一辈没出国不同,邓首先出国考察,考察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的国家现状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回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在坚持国有企业的公有制,但也鼓励和发展人民的私有制,采用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扩大的渐进式改革道路,走上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格局。
很多人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割裂地看毛与邓,或者是对立地看毛与邓,其实都是偏面的。从以上的梳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相应关系和承续关系。
最后我们从我们今天中国现有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再来看一看,所有制和技术的竞争力。
根据最新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展的《2014年全球挑战者》报告:
中国具备全球挑战的企业为:
1、阿里巴巴集团
2、中国航天工业集团
3、中国交通建设股份
4、中国化工集团
5、中国五矿集团
6、中国神华能源股份
7、中国船舶重工
8、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
9、中国中信集团
10、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1、中国铁建股份
12、福耀工业玻璃
13、浙江吉利控股
14、新疆金风科技
15、海尔集团
16、德昌电机
17、迈瑞公司
1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19、上海电气集团股份
20、中国中化集团
21、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
22、中国中材集团
2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24、腾讯控股
25、天合光能
26、中国银联
27、万向集团
28、中联重科股份
29、中兴通讯股份
还有中国最具全球领导力的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联想集团
3、利丰公司
以上数据显示,一半以上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但也有近40%是民营企业。所以说明是国有制好,还是私有制好,这个问题争论的绝对化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数据显示2006年时一半的新晋级榜单者三分之二都是来自于中国和印度,但2008年以来,到今年2014年显示新晋级榜单不足50%是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特别中国数量下降。而这一时期正是国进民退时期,制约了民营的发展,所以导致了民营发展和竞争力的机会有所缺失,因此上榜数量下降。随着国企的改革,国企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未来民营企业和混合制发展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成为竞争的主体。
总体梳理显示,任何的争论必须有一个连续的历史发展视角,采用科学的梳理方法,使问题与事实现状相对应,才能更有效地看清问题的现象和发展规律。
另外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一直有一个二元分层的情况,一是统治层,二是人民层。中国自从原始的禅让和民选被封建世袭取代以后,统治层和人民层就是开始分裂了。但同时两者又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有机结合和共同推动力量,就像太极图一样。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历史历代的兴亡都是取决于这一关系。(从汉代《新论》:“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的描述就可以很好地看到这一关系的演变历史)
这一关系的实质是永恒不变的,但各个时期的表现却又是各不一样的。
在世袭制度下,统治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是必然遏制人民层向统治层转变的。除非通过服务于统治层,或者是通过武装斗争。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本思想又从原始时期就一直被保留和传统了,例如《道德经》中就有圣人要以百姓为心的思想和作为等。所以才维持和调和了两者关系,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皇帝时代在整体上保留了如此之长的时间。直到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
在全新的世界格局面前,以及全面的强有力改革面前,中国未来的强大和再次领导世界,我认为首先依然是在处理这一关系上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