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为何进不了全球前20名


      全球智库6826家,美国1828家,位居总量第一,中国426家,位居第二。2013年全球前150家智库,中国6家进入,但是均排在20名之外,前10名中有6名是美国的。很明显,中国智库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以及全球影响力,均不如美国。

 

中国智库为何进不了全球前20名?

 

第一,中国智库的成员大多数是美国经济学的奴隶,整天照做美国经济教科书的模型分析、数理分析,这是教条主义。就连周小川这种顶尖经济学家,在2008年征对通货膨胀时也是以CPI同比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参考依据,这说明中国经济学家没有消化能力。包括央行货币政策也是照着西方货币理论在操作。

 

第二,我们看看国内的一些经济学术期刊,就知道整天要求用数学公式证明的实证过程,以至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徐康宁撰文《中国学者为何写不出当代<资本论>》。

 

第三,我们大家看看,国内政府被经济学绑架,说政府与市场是一定要一刀两断的。这是进口美国有限政府理论,结果却是没有消化能力。由于政府不能参与市场的运作,结果大量中小企业没有竞争力,只能形成低小散的局面,何谈打造品牌?就连最起码的资本积累雄厚都谈不上。还拿什么来研发?

 

第四,我们经常听到,专家就是一辈子只能专门研究一门,否则就不专了。这是在国内被专家学者反复误导的,结果这些只研究一门行业或一个主题的专家,一辈子在别的方面就是一张白纸。但是,经济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结果就没办法看到更多行业、领域对所研究领域的正反渗透。鲁迅都知道百花采蜜的重要性,德鲁克知道每过三年新学一门功课,再整合到原来的知识中去,形成新的整合竞争力。为什么马克思、斯密、马歇尔、穆勒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丰碑?就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不是专科知识方面的专家。正是中国专家提倡单一研究领域,才导致中国专家研究视野狭窄,以至于写不出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的《21世纪资本论》这种多领域、多洲、多国、历史300年的资料引用,很明显,专家要专一误导了中国经济研究后生。

 

第五,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如果没有哲学功底,就只能成为数据的奴隶。永远就知识在经济研究表层进行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研究水面下珊瑚焦的能力。哲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只有理解了本质,才能对症下药。否则不能对症就可能下错药。这就是不能形成战略研究的原因。

 

第六,由于专家专一研究某个领域,别的领域根本就不研究,结果是别的领域根本就不知道。那么,就不能触类旁通,就不能了解相互影响,就不能整合更多领域的元素,就不能发挥协调战略,也就不能发挥整合战略。结果,中国经济体各个领域之间,就是一盘散沙,同样,企业家之间,大多数也是一盘散沙。笔者认为,这种撒胡椒粉的方式,是不能促进中国战略上的大发展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想破除中国出不来全球前10名的智库的魔咒,必须抛弃专家只研究一个领域的错误观点,必须拥有扎实的哲学功底,必须是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必须对进口经济理论进行消化,不能盲目崇拜,抛弃数理模型的学术期刊误导,抛弃英美经济学教科书把学生弄愚。另外在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国际品牌打造,进一步促进智库对企业创新、销售营销、打造企业品牌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才是关键。

 

作者简介:吴东华,知名经济专家,预测欧美元趋势第一人,第一经济整合专家,服装战略专家,印度经济专家,外贸专家,世界经济专家,前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经济研究员、前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吴东华已经指导过美国大使馆、伦敦ARM国际、法国国立高等应用艺术学院、巴黎奥利维尔时尚设计学院、德国《明镜》等国内外数十家机构。近来打造的第五时尚艺术莞服装战略混制战略可以增加3倍业绩,打造的长绿酶肥营销战略每年翻2倍、2年翻5倍,同行中大企今日谈妥明日便可运用。【吴东华经济诊所】可以指导省市经济、企业、服装设计、销售、品牌脱困,同时欢迎困境企业邀请加盟,指导其打造成国际品牌、国际名牌。详见吴东华网易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