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秦始皇烧了几本书,埋了几个文人。轰轰烈烈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大爆发就此结束。直到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才使中医药又有少许活力。
《神农本草经》在《内经》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基础上,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中品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攻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关于药物的毒性,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这话大约是说,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药性),同时又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有升降沉浮的趋向,这些都是药物本身具有的偏性,可以用来治疗不同病邪偏盛造成的疾病。比如说,热病用寒凉的药物,寒病用温热的药物。大概“以毒攻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作为一个正常人,本身是平性的,按照中庸的说法就是,既不偏热又不偏寒。如果这时用寒药则会得寒病,用热药则会得热病,这大概就是“是药三分毒”的意思吧。
这就跟西医中“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有所不同。不过如果中医就此认为中药中没有西医认为的毒性,似乎也不妥。毕竟中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遵循目前世界的规范,也就是西医的游戏规则。就像在这自由的网络中,如果不遵循网站制定的规则,一样还是要被删贴,封站的,不管换了多少次斑竹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