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至今的华夏文化为何呈颓废之势?
民国功绩万千,但其时代成就大多都集中在精神文化的小胡同里,其中,更多的是文人墨客之间抽象而偶遇的相互搔痒,当然,其中,仍有一些突兀的人文举动略显春光乍现。比如曾名噪一时的放开胸脯的天乳运动,再如文人墨客圈内离奇的爱恋故事。这些轶事虽都有些无病呻吟之态,但都成为流行于世的近代旷世佳作。民国人文的放敞,流行,览胜于世间风情,供世人在偏屋陋巷中,仍能自顾自而自由自在的徜徉,这对于一个苦不堪言的不幸时代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文化奇观。在民国乱哄哄与兵荒马乱的尘埃之中,我们不得不为这一贫弱时代唯一具象的美丽壮举而鼓掌!
可叹那尊在风雪之中,仍傲立了六十余载的坚毅果敢的灰色雕像,民国文化的灿烂辉煌,并不像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生涯那样,令中华民族低徊着古老的头颅。可惜,现代已迷失在致富迷途上的中华文化,在如此光景之下,我们又有何口德与起码的历史感,去随意谤议民国时代中那些并非成熟的理念、心愿与其所憧憬的理想呢?
清末民初,其实是一个人才辈出,文星灿烂的伟大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民贫国弱。从清末颇具眼光的曾国藩以及民国人文巨擎于佑
在这个世道里,倘若谁还要妄想坚持做好人,那就一定会死得很早,而且会死得很难看。现今的中国,还能算是仍有人吗?其实,别看这个市井乱哄哄的街巷里仍然人来人往,实则只剩下烈焰熊熊与私欲横流,古往今来的人性、人心、斯文与矜持的美景,早已荡然无存,何来的还有人存在呢?
其实,在中国被现代社会消灭了的古代根基并不是文化,而是手工业人文基础。当手工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殆尽的时候,现代化也就实现了,可文明就再也难以寻觅踪迹。消灭手工业的经济社会不只是消灭了艺术,而是消灭了文明。现代化在我们这儿,就是文明消亡化。反观现代欧洲,人家在人文、艺术、建筑、社区、理念等领域中仍坚持和保留下了手工业社会的文化基础,因为,欧洲人懂得只有保留了手工业文化根源,才能保留下自持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根基。而中国人却不懂得这一点,竟然还把自己深厚的手工业人文基础,当做时代垃圾,全都给没心没肺的倾倒掉!
人类对奴役首次说不的是犹太教,虽然他们人数很少,但这是他们对人类最可宝贵的独特贡献。中华民族人数虽多,但却不知道保持自己民族精神的独特性、独立性以及面对现代化时必须具有的足够自由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在求富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急切、烦躁、丢三落四与毫不顾忌人文底线的浅陋,实在是没有格调。这种要钱不要命,求财不求德的现代表现,的确令我们器宇轩昂的祖宗们汗颜,在他们气得瑟瑟发抖之余,我们哪还有那份福缘去消受那未来的福分?照此下去,中华民族难有一个我们时常吵吵嚷嚷的光明未来。
老夏
201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