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到底该如何改


一 中国的医疗资源的配置,从整体上说是按行政级别来配置的。而且中国人的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思维,中央的要比省里的好,省里的要比市里的好,市里的要比县里的好,县里的要比乡镇的好。实际上确实城市越好越集中人才。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不就告诉我们人往高处走吗?其实有些病确实在基层就解决了,但有些人又想去大医院治疗,同时还嫌大医院收费高。这就好比自己手里的钱,家庭用买辆十万左右的车就可以了。但是非想去买成百万的车,买不起就嫌卖的贵,就骂卖车的,没逼着你买呀,因为有其他的合适你的可以选择。这样说,你也许会说安全问题,那100万的车是不是比10万的车好,安全性高。享受什么,得看自己的购买力对吧。但是另一种情况,有些病确实在基层治不了,需要去大医院治疗,花费确实承担不起。针对这个问题,政府不是出台了大病统筹吗,慢性并不是有慢性病报销吗?
  让政府去承担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去用高薪扭转一些不合理现象,但这很可能造成高薪养廉,越养越腐的怪圈。根本原因还在中国的国民素质,你给他高薪,其他收入他就不要了?结果是政府负担了,患者也没减轻负担。
  二 其实我们的医疗行业一直在市场化,我们的公立医院喊着公益性,但是其实是在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我们评价一家医院时,往往会从年收入作为考量标准。高端人才,都慌忙着进大医院,自要有实力,能在中央就不在省里,能在省里就不在市里,能在市里就不在县里,能在县里就不去乡镇。因为基本上大部人都渴望有体面地工作,丰厚的薪酬,练就过硬的技术,进入知名企业获得较好的人生保障。这些正是医院级别越高越能获得。而这也就造就了的公立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垄断,一个省城才几家大型医院,而全省人民相信的也就一两家医院。既然我们的公立医院吸引和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医生,为什么不能让这些医生,不是只是为这一家医院服务,而是面对社会那?既然是政府的医院培养了医生,为什么不能让这些医生为政府服务,服务人民,而不是但但服务于某家医院那!让他们多点行医。如果所在医院干预,那么政府就处理医生所在医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肿瘤病人,如果在省里做手术,可能花费5万,但是县里把省里的专家请过来,在县里做,也就2万不到。负担不是很大程度减轻了吗?如果说这个病人费得去省里做或者去北京上海做,那么请您不要抱怨收费高,不要抱怨等待时间长。因为同样可以解决的问题,你非得用高成本解决。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很重要一个前提,你有的选!还是用车的例子说明,家里有20万存款,费买百十万的车上下班,你自己选了,就自己想办法筹钱呗。
  既然实际上市场化经营了,就应该放开,让社会资本办医院。医院有了竞争,患者有了选择。在市场竞争机制中,去除掉尘俗陋弊。医院多了,医生的流动性强了,医生有一定自主权的时候,给患者带来的应该是福利。回到游医时代,让医生和医院是合作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让医生赚取报酬的时候,指导患者消费。我在那家医院给你治病,让你花费低,又能把可以治好的给你治好。
  有些民营医院或者公立的乡镇医院,经营灵活,病人只需要花费在大型医院治疗费用的一半就解决问题了。既然是市场化了,就不要盖着捏着了,大大方方的承认,大大方方的放开,谁都可以办医院。现在的公立医院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在垄断医疗市场,这和缺乏竞争以及中国的国民意识也分不开。很多政府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原因,造成了公立医院的品牌和垄断地位。美国的美澳诊所历经三代,成就了这个诊所,规模很大,而他所在是在美国一个小镇。
  三 以中国的国民素质,和实际情况。解决医改问题。
  一.医生多点行医。把优势的医疗技术人员放到社会中去,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不是为某家医院服务。其实一些贫困地方,别说投入了,财政还要从医院要。所以造成了医生类似企业的员工,为了医院和政府从患者口袋里大肆掏钱。所以打破利益从属,还医生于人民,才能解决医疗的问题。
  二 社会资本办医院。让患者多些选择。谁服务好,谁技术好,谁收费低,就去哪里。大浪淘沙,泥沙俱下。无论办院性质,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好的留下。政府把政策和待遇一视同仁。这样很可能会造就中国的知名民营医院,像美奥诊所。也会减轻现在医院的压力,患者也多了些选择。要么政府不允许现在的大型公立医院扩建,而是去建新的医院。归根结底,打破垄断,打破一家独大!
  三 多些宣传教育工作,让患者能认识到怎么能性价比最高的解决自身的问题。让患者会选择,懂的如何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