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车补不能成为公车改革唯一途径


发车补不能成为公车改革唯一途径

 

刘纯银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已经完成,按照改革方案,车补按照级别高低分为多档。虽然北京市的改革方案还没出台,但不少公务员看到国家机关的方案,还是引发了热议,如果按照这个模式,领导补更多会不会让基层不平衡?不同部门用车不一样如果补贴一样会不会不合理?这个额度的车补够用吗?(15日《北京青年报》)

 

由于目前我国公务车存在公务用车费用高、公车私用现象严重、超编制超标准配车屡禁不止、公车使用效率低等四大弊病,所以近些年来,推进公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虽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要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但直到20147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才下发。按照此方案,中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补贴标准按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尽管此举迎来不少叫好之声,但又面临新的问题,即补贴按级别高低分三六九等是否公平?用车次数不同的部门补贴一样是否合理?这些车补够用吗?

 

对此,笔者认为:发车补不能成为公车改革唯一途径,且车补不应简单地以级别职位定金额。务实的做法可以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职工出差情况等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标准范围内浮动的补助标准。因公出差多的就应该提高标准,出差少的,基本不产生交通费用的就应该降低标准,不然这样的车补只会让不做事的干部更加不做事,做事的干部逐渐不平衡,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如果担心车补不够用,还可以取消车补,根据实际出差情况拿车票据实报销。

 

另外,尽管现在我国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城市之间火车、汽车每天都发好几趟,县城、乡镇也都通班车,基本不影响出差办事。但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显著的经济实况下,车补不能一味地一刀切,根据实际出差情况拿车票据实报销更具有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总之,车改是动利益的事,必然存在阻力,但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因为车改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受损的只是极少数既得利益者。正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国清教授所说:车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不能紧紧盯着车改本身,需要相应配套机制的完善,才能将车轮腐败从根上铲除。比如财政预算的审核透明,监督机制的落实完善,公务员薪资福利的配套改革等等。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1/05/c_127357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