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模式探究:从阳光养老到心灵守护(1月13日)


养老模式探究:从阳光养老到心灵守护(1月13日)
 
关键词:阳光养老  心灵守护  生命  
 
贾春宝约上了几个来自金融机构的朋友去考察位于通州区温榆河畔的康福星老年公寓,小伙伴们都受到很大的震撼,因为医养结合的模式,在绝大部分机构还停留在说故事做规划描绘蓝图的阶段,这个老年公寓已经在默默实施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推动的结果,也有老院长十多年之中努力并在困境中打拼的因素。
回来之后持续探讨关于养老模式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很多,现在这个产业是黎明前的黑暗,在未来的20~30年的周期之中,与老年相关的产业是值得专注投入的领域,甚至在3~5年的周期之内就可能会有质的飞跃。
养老产业的前途是阳光的,但现在很多机构都依然在产业环节中摸索前行,金融机构与产业机构之间都在彼此寻找,但真正结成纽带的很少,虽然这种业态营业收入比较稳定,但经营风险也难以忽视,相当比重的机构都面临纠纷,而恰恰老人们以及家属们是最不用怕为纠纷而耽误时间的。
在此,仅希望从服务模式上探究,从阳光养老到临终关怀阶段的心灵陪伴的问题。
 
我们所倡导的“阳光养老”的模式,不是临终关怀阶段的垂死救护,不是借助医疗设备让老人尽量延长在世的生命长度,也不是在生活区域与生活方式方面,为其提供离群索居与各自封闭的状态。
跟交通便利和物质满足相比,老人更需要接触阳光,接触地气的方式,显然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在生存环境与心理感受上,由于病痛与身体原因而导致长期卧床不起的状态与这种需求背道而驰。
在护工年龄上,虽然中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跟老年人交流,但从老人的心理,更希望看到有年龄在孙子辈的人的陪伴,即使是陌生人,都更能激发其阳光心态。从这种意义上,养老机构更需要向社会开放,建立吸纳与管理社工的机制,让有爱心的人走进养老机构,与老人形成稳定的彼此陪伴的关系。
我们所倡导的阳光养老,不仅是那种可以通过户外运动与交流方式,可以通过经常晒太阳、接地气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与年轻人的交流,让老人们自己的心态保持年轻,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让自己发挥余热。
其实老人可以给年轻人,给这个世界留下更多更为美好的东西,从人性之中的闪光的角度,比如爱情、亲情、信任、责任、使命、智慧等等。他们有必要让别人记得自己曾经存在过,即使自己一生默默无闻,在某些片段依然可以被铭记。
 
养老机构所无法规避的是老人临终关怀的问题。人的生命周期的确定性是面对衰老与死亡。是直面衰老与死亡,还是在不经意之间慢慢变老,然后突然与死亡不期而遇?
养老从来都不避讳送终,让其安心地走过最后一分钟,但这之间总是存在不同。送终对往生者是释然,对依然在世者却是悲伤与压抑,虽然这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精神状态是难以焕发活力的。
生命周期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生命注定将会带给我们遗憾,当我们临近生命的终点,总是希望再借一些时光,不甘心就此撒手而去,但实际上,这是人的贪婪本性在作怪。你从动物临死的眼神中,能看到不舍,但更多的是没有那么多复杂感情纠结的?
 
有人说,人在濒临死亡的状态是痛苦的,是不舍的,所以误认为“孝子”的标准是需要在床前用一切手段抢救,但科学证明刚好相反。
觉得老人冷了给TA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TA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TA输液,老人想回家,可坚持让TA住在医院。作为子女自认为通过这种做法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TA带来莫大的痛苦。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一般为10-14天或者短到24小时临终期。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当我们用淡定的态度去面对生命,就会知道,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的心情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据说,从血液流动渐缓,到临终者昏迷过程中的片刻清醒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甚至基于善意的加盖被褥以保温,这并不能给即将往生的人带来好的感觉。
据说,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看到残年老人,在床榻之上的痛苦,那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彼此感染,善良的人都会感觉压抑;而躺在床上饱受煎熬等死的人,痛苦与压抑的程度只会更强烈。在他们看来,成为别人累赘的状态活着等死,不如痛痛快快地速死,结束这一切煎熬。
我们希望留住美好的印象,不是悲催无助之感,从这种角度而言,我们可以体会那些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与人群,独自面对死亡时候的真实心态。在病榻上等死,即使病榻旁边有人照料,但都并不是真正的福报。
其实我们更需要将死亡设计成为一种意外,在痛苦没有来临之前让生命戛然而止,人虽然没有权利选择开始生命,却有权利选择以什么方式结束,或者这才是安乐死的精髓。
 
虽然老人都爱钱,但据说人在临终前1~2年所花的钱是最多的,我们不需要从物质与财务角度去计算得失,而更需要从精神层面给每一位走向终点的老人提供价值。
其实真正阳光养老的心灵陪伴,是在那与外界与别人交流减少阶段到来之前进行的,有更为专业的机构可以为老人提供更有品质的临终关怀,这同样是需要进行细分的。
让老人在快乐与充实中度过余生,让他们把自己的足迹留下来,这才是最有意义与价值的。所谓阳光养老,既然夕阳无限好,那么就需要抓住那种灿烂,多留下值得后人记忆的篇章,而不是以各种方式挥霍时光。
其实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在重压之下的苟且,因为相对于道,相对于自然界通行的规律,任何生命都是渺小的。所谓“人定胜天”不过是目空一切的豪言壮语,“山高人为峰”也仅仅是以暂时的成就感给与自己瞬间的安慰。
 
人最悲惨的是死不瞑目。但死不瞑目并不是说有什么样的未了心愿,而更多的是没做好心理准备。所以临终的人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撑,让自己感觉到被人需要,自己的存在有支撑,有意义。
在世界上,看到有所不能才会敬畏,有了敬畏才会懂规矩,懂了规矩才更会去珍惜。
老人越是临近生命的终点,对于命运更多的是释然,既然已经看到了更多,内心就会少一些恐惧。我们更多的是缓解并消除那种恐惧,在零距离面对死神的时候,不再有恐惧也不再有遗憾。
 
贾春宝
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和讯网专栏 http://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