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变态追求“政绩”是造成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产能长期过剩的元凶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多晶硅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单说钢铁,中国的钢铁产量占全球钢产量的比例已经高达50%,难道说还不过剩吗?但对有色金属行业而言,笼统地讲产能普遍过剩,是一种很不严谨的说法。

有色金属品种很多,其中确有一些有色金属品种严重过剩,譬如电解铝及其中低端加工产品、电解铜及其中低端加工产品等;但有些有色金属产品就未必过剩,譬如铟,全球每年产量才区区几百吨,中国出产的铟几乎全部出口,日本是有多少要多少。从有色金属产业链角度看,上游采选环节,显然不存在过剩之说,因为铜、铝、铅、锌、镍、钴等国内有色矿冶企业,资源自给率都很低,大多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都严重依赖进口,所以要说“有色金属”过剩,比较准确地讲,主要是产业链条上的冶炼环节和有色金属中低端加工环节产能过剩。
冶炼环节譬如铝冶炼、铜冶炼、铅锌冶炼、镍冶炼;加工环节譬如钛金属初级产品海绵钛,中国是世界上海绵钛产能最大的国家,2013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售价每吨4.7万元,但与此同时,在高纯钛领域却完全空白,高纯钛市场价格高达每吨100万元。全世界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家企业能生产超高纯钛。不久前浙江一家企业建成“年产250吨电子极低氧超高纯钛项目”,成功产出第一炉超高纯钛,才填补了我国这一高端金属材料的空白。
导致有色金属行业冶炼和加工环节产能过剩,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微观经济因素;既有政治层面的因素,也有经济层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一点,要归于负盈不负亏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
按理讲,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投资什么项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应由企业自主决定,至少在绝大多数竞争型行业应该如此。哪个行业利润较高,哪些项目利润较高,全社会就会通过企业把资金和人力资源配置到这些行业和项目中去。所以讲,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社会,诸如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国家,一般不大可能发生长期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归根结蒂是计划经济的副产品,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国有企业好大喜功追求病态发展而结出的恶果。以铝行业为例,力拓、必和必拓、美铝、俄铝,多年来电解铝产能基本维持与市场需求相对平衡的增长态势,绝不会像中铝这样疯狂扩张氧化铝、电解铝,最终导致产能长期严重过剩和连年巨额亏损。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冶炼和加工环节产能过剩,主要是国有企业造成的。严格来讲,非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长期性产能过剩。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投资建设并运营的三门峡氧化铝项目,经政府部门节能检查和严格认证审查后,认定节约标准煤19.1万吨,获政府奖励5300万元,该项目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肯定。能说这样的氧化铝项目过剩吗?非国有企业若因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持续性亏损乃至资金链断裂,企业老板是要跳楼的,但国有企业则未必。一两年来,国有企业领导人跳楼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可是他们跳楼绝大多数被归因于“抑郁症”,源于企业亏损而跳楼的国企领导人至今尚无先例。在现行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投资主要来自国有控股银行,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都属于厅局级或副部级领导干部,产能过剩又如何?持续亏损乃至巨额亏损又如何?只要自己不违党纪,不犯国法,不患“抑郁症”,国有企业领导人可以永远享受厅局级或副部级领导干部待遇,甚至还可以高升。国有企业领导人对产能扩张性投资负盈不负亏,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只重投资不问收益。所以说,传统国有管理体制才真正是导致有色金属行业冶炼和加工环节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传统国有管理体制一日不破除,一日不变革,有色金属行业冶炼产能过剩以及加工环节落后、产能过剩的问题恐怕就永远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