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牛奶的养牛业就不是新常态


      最近,河北奶农把卖不掉的鲜奶倒入农田的消息被热炒,令很多人感叹他们原来从马克思经济学那里得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情况重现了。其实,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而是一直都有。对此大众的反应可以说是大惊小怪,少见多怪了。而之所以反应过度,说明大众对于市场经济还缺乏一个面对新常态的常态心。

    所谓新常态,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之所以冠之以“新”,是对中国人来说的“新”。不经意间透漏出了中国过去的经济运行其实还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状态,言外之意也是要敦促深化市场化改革,促使国人早点接受真正的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什么?就是波动。具体来说就是各种商品之间交易价格的波动。为何价格会波动?因为商品生产是跟着需求而行的,但是总有个时间差。同时需求在时间上也是变化的。业界和学界习惯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供求矛盾,其实这是误解,所谓的供求矛盾最终都会消化在价格的变化当中,只要价格加以调整,一切供求都会重新得以平衡,成交就是平衡,是所谓“市场处处均衡”的道理。而市场这个平衡不是平静而是动平衡,这个不断调整的动平衡的“动”,就是指价格的波动。
    之前有帖指出,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商品的生产过剩。这对于各种商品来说都是如此,当然牛奶也不会例外,如果牛奶也是商品的话。这里再说说商品生产过剩的必然性。其一,不考虑生产者的竞争的话,如上述所述,单一的生产去适应需求,也会出现因为需求的变化的灵活性和供给变化的粘滞性而出现生产过剩,例如你可以随时选择今天喝不喝牛奶,但是奶农无法选择今天是否要挤奶。其二,在考虑生产者竞争的情况下,虽然总体上在一定时间点上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是相对可测的,但是,每一个生产者都希望自己是这个市场的垄断者,都希望自己一家包揽百分百的市场份额,这样一来,N个生产者就可能创造出N倍于市场需求的生产,生产过剩由此不可避免。
    生产过剩带来的风险,本来应该由生产者自己承担,市场会通过价格手段自行调整,就像价格走高是生产者一拥而上一样,价格走低时,市场自然会挤出一部分生产者。如果政府频频出面干预各种商品的产能,只能说明政府自己还没有把经济运行当作“新常态”看待。
    政府虽然没有把市场波动当作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却把干预当作了常态化的手段,不过奇怪的是,对于生产过剩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光伏等等,一直都采取行政命令消除产能的做法,而河北省地方对于奶农倒奶这个和钢铁水泥产能过剩完全相同的现象,却以保护奶农利益的名义加以干涉。为何资本投资到牛奶生产领域就可以获得比投资到钢铁方面更多的照顾?而不是像消除钢铁产能那样让奶农去杀掉奶牛?何况重养几头牛比重建一座钢材要容易得多?
    钢铁产能的过剩,表现在价格的持续走低。据说主要原因就是钢铁的主要用户房地产出现萎缩了。新房开工减少自然钢铁用量减少,产能就凸显过剩,为了竞争,价格自然下行。而国家对于这个市场现象采取的各种政策却包含着自相矛盾。一方面,不得不面对多数民众对高房价的声讨,希望房价不要再高了,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的主要建材如钢铁,却采取了强制消除过剩产能的做法,而限产减产的结果只能是图谋达到“限产保价”,那么,如何可以在保持原材料价格的前提下又实现产品的价格下降呢?为了产品降价,不是更应该乐观材料价格下降吗?何况谁投资谁承担风险,管它产能过剩干吗?
    市场的另一条法则是责权利挂钩。谁投资谁获利,谁获利谁就要承担责任和风险,不能够只是获利而不担风险,而担当了风险才赋予了获利的正当性和公平性。
    而国人对于生产过剩产生的风险却表现出不愿意承担的心态,只期盼投资获利而不愿意接受投资的风险,抱着投资就一定要获利的必胜心态去搞商品生产。天下哪有这种好事?胜败乃兵家常事,盈亏乃商场惯象,如果只见得盈利而见不得亏损,那就不是市场经济下应有的常态心。
    对于养牛业或奶业,如果政府出面保证奶农的利益不受损失,等于是把这个行业变成了只有投资获利却没有投资风险的领域,那么,其它领域的资本会不会蜂拥而至?反正一旦出现亏本,政府就会保护,谁不愿意干这种只赚不赔的生意呢?如果大量资本因为为赚不赔而进入到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即便现在不承认是生产过剩,将来还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鲜奶的价格下滑,事后诸葛们分析说是奶厂进口了太多的外国奶。听起来真有道理,但不经意间却把奶厂看作成了傻瓜。奶厂为何要放着便宜的国内奶不用偏要进口外国奶?奶厂当然是一个趋利的商品生产者,不是傻瓜。把奶厂当作是傻瓜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奶厂之所以大量进口外国奶,绝对不是因为之前发改委对洋奶粉反垄断时提出的理由——外国奶价格太高了,而是恰恰相反,是外国奶比国内奶便宜。之前在发改委对洋奶粉反垄断的时候,我有文指出,这实际上是在帮助洋奶粉向国内倾销占领中国市场。欧美一直在对中国产品反低价倾销,中国却反其道而行对外国产品反高价垄断,现在果不其然,洋奶粉“屈服”了,以低价大举进来了,国内奶农受排挤要破产了,转而要政府出面保护了。现在怎么办?反过来对进口洋奶粉加税搞反倾销吗?
    *****
    政府一直在鼓励创业。有一旦创立就不会倒闭的行业吗?只有进入者而没有淘汰出局者的行业永远还不会生产过剩吗?一个资本家站起来,千万个资本家倒下去,市场经济就是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的经济,竞争不可能是多数人胜出,多数人胜出的游戏不是竞争性的游戏。竞争对于参与者的吸引力,恰恰在于胜出的小概率性。人人有奖的抽奖结果一定不是什么大奖。
    中国人真的能接受新常态看来还有待时日。中国很多人反垄断推竞争,其实反对的只是他人的垄断而鼓动的也只是他人之间的竞争,只是希望坐收渔翁之利而已。消费者抱怨价格高,生产者抱怨价格低,这都是正常心态,却永远不会是被市场所理会的心态。市场永远都不会同情对价格的抱怨。牛奶卖不出去就让它倒掉吧,谁愿意投资钢铁电解铝就让它继续投资吧。
    中国不是一直将美国默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裁判吗?那就学学裁判吧,就像当年雷曼兄弟倒下的时候那样,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当它倒下时,政府要有平常心,能够泰然处之漠然视之才是。在政府部门当中,如发改委,有好几个管价格的部门。中国经济有没有进入到常态,就看这些部门的存废和功能的强弱变化了。
 
 

英国牛奶贱卖便宜过矿泉水 月均超60名奶农弃业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gjj/20150114/1121212957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