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领导意愿的改革能不是百姓的问题吗?
----一位大学老师说看了我的《为领导说话是所有问题的罪恶根源》文章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碰到一位认识的大学老师,他说他在网上见到了我的那篇《为领导说话是所有问题罪恶根源》的文章;他说这实际是反思改革的文章,因为改革并不是一个中性词;而是一个是非分明的词。也就是说改革有为谁改革的问题,从而产生出南辕北辙的改革目标;如果是为了满足领导利益的改革,自然最后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因为在我们全社会利益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领导的利益又能从哪里来呢?他说这就是当年国企下岗的定位问题,因为在工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只能是老百姓下岗;然后再将老百姓的工资加到领导身上,从而快速出现收入差距,这就是当时的改革。如今回头看谁也不能说下岗是为老百姓着想,因为下岗从来没有下领导的岗;这就是我们社会的改革定位,也是改革只造成问题而并不是减少社会问题的原因。
是啊!改革开放前我们社会的老百姓基本是不动的,而流动的只能是官;这也是老百姓一辈子只会在原来的固定岗位上。如你是操作工,则基本上只能是一辈子操作工了;所不同的只是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工资却能与官同样增加;这也是很多老百姓的工资实际比官多的原因。然而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不再能在固定的岗位上了;甚至连固定的工作单位都很难,因为老百姓通过改革而变成了手拿一次性纸饭碗的人;所以中国大地上到处流动的基本上是老百姓。然而社会就是如此奇怪,老百姓流动起来了的同时却是官员彻底固定下来了;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提拔,我们社会的官员能够一辈子在这个岗位上;这也是美国总统再有本事也只能干八年,而我们社会的官却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一辈子。这就是说老百姓不仅收入水平难以稳定,而且投入的成本上升;如到处流动的成本由老百姓自己承担,这就是我们满足领导意愿的改革。
本来我们社会改革开放前住房难的是老百姓,因为官员毕竟能够每年都在改善住房;这也是老百姓的口头禅‘虽然老百姓也与当官的一样年年搬家,但当官的却是年年住新房;而老百姓却是搬进当官的退出来的旧房’。正因为如此,全社会都欢迎住房改革;然而实际住房改革后老百姓才知道,原来当官的买得起商品房但却依然享受特权房;而老百姓买不起商品房并同时没有了任何住房权力,因为老百姓的是自谋出路住房的人了。也正因为如此,当官的虽然同样年年住新房;但退出来的旧房却再也不分配给老百姓了,因为这是官员的私人财产;这也是我们社会住房改革竟然造成的只是老百姓依旧没有住房,而官员却成为了住房越来越多的人;如现在住房多的肯定不是老百姓,这就是我们的住房改革。
再看我们社会的收入水平,那同样也是两极分化的产物;因为现在官员制订分配制度,第一原则就是‘官本位’;所以任何单位负责人肯定绝对是本单位收入水平最高的人。更重要的是官掌握着改革的大权,所以分配原则自然有利于官员;如我们国有企业的年薪制,这不是对老百姓的收入改革;而是有利于官的收入改革。最后官的目光全部与国际最高收入水平上了,所以我们社会才出现国企负责人年薪能高达8000多万的世界奇观。然而在官享受这么高的收入现实情况下,老百姓竟然还是月薪1000元左右。这种社会现象在改革开放前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通过改革却顺理成章成为了现实。这是满足谁的改革意愿,肯定只能是满足领导的意愿改革吧;所以我们社会没有一个领导不赞成这种改革。
我们知道我们社会贯彻ISO9000标准,实际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改革;本来这种改革应该是叫领导头疼,因为它通过责任使领导有危机感。然而中国社会的官就是聪明,通过两张皮的文件体系而化解了领导的危机;即使通过国际认证的单位负责人照样公款吃喝玩乐,因为两张皮的文件使领导的行动流程成为了秘密;而迎接检查的公开流程却是专门从事造假人员造出来的,所以这种改革同样满足了领导的意愿;这也是我们社会任何单位负责人都愿意花钱与认证的原因,因为这是即不改变自己原来的利益同时还不增加责任却能大幅度增加知名度的途径;这就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改革。
为什么我们社会的任何改革全部是满足领导的意愿?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因为我们社会是一个‘被代表’的社会;而只有领导才能永远代表我们制订改革政策。如我们社会的下岗政策不是老百姓自己制订出来的,而是领导制订出要老百姓下岗的政策;同样我们社会为什么没有下岗人员的补贴,因为这国企红利分配政策也是官员自己制订的;他们早就忘记了中国还有一个8000多万人的下岗群体,因为这里面没有人是代表者;全部是被代表,所以我们社会的任何利益从来没有到过下岗人员身上。
满足谁的意愿看来是一个立场问题,因为如今的中国官与中国百姓成为了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当官代表百姓时实际只能是损害百姓利益而增加官自己的利益,这也是我们社会这些年官代表百姓而快速推进改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