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7万亿与4万亿有无本质区别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近日对“今年投资将超7万亿元”的消息进行回应时表示,“7万亿元”可能是媒体记者从相关部门公开信息推算的,而总投资根本无法统计,这也与之前“4万亿元”有着本质区别。

 

罗司长的回应,可能主要想表达两全方面的含义。一是投资总量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准确,更多可能还是一种推算;二是就算有7万亿,与2008年的4万亿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并不是单纯的投资拉动、投资维稳、投资扩张,而是一种结构调整手段。

 

事实上,对这个问题,根本无需作出如此正面的回应。因为,到底投资总量多少,7万亿是否准确,现在都不可能是不差毫厘的。毕竟,相当一部分投资都是周期较长的,都有可能调整投资计划。至于是否与4万亿存在本质区别,也不看如何解释,而要看结果如何,看投资的效率如何。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不必为7万亿投资而纠结,而应当对7万亿投资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因为,4万亿所以被诟病,也不是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本身出现了多大问题,而在于经济刺激政策的方法出现了问题,手段过于单一了。如果4万亿不是让政府来唱主角,而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作用,那么,4万亿就极有可能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最主要筹码,中国经济也极有可能独善其身。

 

关键是,各级政府来急功近利,太看重自身的作用与能力了,太不关注社会资本的地位和影响了,以至于4万亿投资变成了一场政府间比融资能力、比负债水平、比政绩效应的大戏,且一个比一个胆大、一个比一个不顾后果。不然,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政府负债水平出现了翻番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翻了两番以上。与其相适应,房价也在前期已经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出现了新一轮的快速上涨。更重要的,它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不合理,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格局,4万亿投资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就被投资留下的后遗症和风险完全覆盖了,我们所看到的,也就都是4万亿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作用。4万亿是不是一项错误决策,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答案应当不是肯定的。但是,正是决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以及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也就使得4万亿形成了一次更象是错误的决策。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房价的再度暴涨,暴利的再一次横行,带来大量社会资本从实体产业撤离,造成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和整个经济的浮肿。

 

自然,7万亿投资能不能与4万亿有本质区别,会不会成为4万亿的翻版,最核心的问题,就不在于投资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谁来唱主角。因为,只要不是政府唱主角,也不是国有资本唱主角,其出现4万亿投资那样问题的概率也就会小得多。毕竟,民间资本看中的是回报,看中的是能赚多少钱。那么,也就不会为了政府的政绩渴求,而置个人的利益于不顾。即便政府干预,也不会轻而易举就改变民间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和计划。

 

严格地讲,国家发改委这一段时间批准的投资计划,从总体上讲,还是以基建为主,包括铁路、公路和民用机场等,真正的生产性投资并不多。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都应该是政府和国有来投资的。如果陷入这样的状态,那就与4万亿投资没区别了。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发改委在批准这些投资计划时,已明确表示,应该吸收社会资本来参与。这也意味着,这些投资已不再只是向政府和国有企业开放而是向所有资本开放。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社会资本是否愿意参与,这些投资是否能够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要知道,如果这些投资能够有效吸引到社会资本的参与,且通过参与获得理想的效益。那么,对社会资本来说,投资的热情就能够得到激发,许多逃离实体产业的资本,也可能会重新回到实体经济中去。因为,他们从参与7万亿投资中感到了政府的诚意。否则,社会资本对参与经济发展、重大项目投资的热情是不会高的。

 

毫无疑问,这也给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出了一个难度不小的题,那就是如何通过投资计划的编制、项目的安排和效益的分析,设计出一个能够吸引到社会资本的方案来,而不是空对空地高喊欢迎社会资本参与,结果还是政府唱主角,最终使7万亿与4万亿殊途同归。

 

不仅如此,7万亿投资还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结合起来,在推动这些投资的同时,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仅仅只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避免此起彼伏、此涨彼落的现象发生,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不平衡。

 

既让人乐观又令人担忧的问题是,7万亿投资从结构上看,还是比较合理的,大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短板的地方,也等于是提前将短板拉长、将短板修补起来。那么,这些投资一旦见效,不仅对眼前稳定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也会注入新的活力,使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缩小。但是,从地方政府对待这些投资的态度来看,并没有做好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的充分准备,也没有制定出吸引社会资本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因此,极有可能会再次出现政府和国有企业唱主角的现象,无疑与高层的决策是不相符的,可能留下的后遗症也会很多的。

 

不仅如此,在启动这些主要是非生产性投资项目的同时,如果刺激生产性投资、消费投资,如何激活社会消费和需求,也是中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单纯依靠这些投资来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是很难取得长期效果的,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总之,面对舆论对7万亿投资的质疑,国家发改委也不要太过纠结,重点是要对这些投资作进一步分析和跟踪,看是否真的都按决策层的要求去做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如何。而社会舆论也不必太纠结,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增加投资,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应当给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更多信任、更多时间,相信他们会习惯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的,最终实现投资效率的最大化。切不要因为过度纠结而失去自信,更不能因为纠结而让投资的效率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