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券商板块的走势,笔者大概在12月26撰写过一篇文章《券商板块高处不胜寒》,当时券商指数是2235.56点,期间券商板块是大起大落,截止上周末券商指数2201.24点,整个指数稍微下跌,当然也不见得笔者预判有多准,但笔者的担忧再次发酵,那就是产业资本逢高离场和证监会出手规范两融业务。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6日在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对45家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结束,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整体运行平稳,风险相对可控,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但部分公司存在一些问题,个别证券公司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该项业务开展,对相关公司进行了处理,其中,中信、海通、国泰君安存在违规问题,采取暂停融资融券账户三个月的处理,对民生证券和广州证券、齐鲁证券等5家公司采取警示的监管措施。
对此 ,华泰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罗毅表示:中信等三家券商被暂停融资融券账户三个月,民生等五家券商被警示,并不能表明证监会限制两融业务,相反,这对券商的融资融券业务来说,是一次规范,毕竟存在问题的券商只占少数。 对于券商股的影响方面,罗毅认为,此次事件在短期内是利空,券商股在周一会出现回调下跌行情,但这同时也是投资者建仓买入机会。长期来说,此次事件,并不影响券商股走势。券商股在2015年有50%的增长空间。投资者可以选择那些两融业务相对规范的券商个股买入
券商股目前价位真的还有50%上涨空间吗?笔者深抱怀疑态度,今提出来与罗毅商榷。
首先是券商板块从整体上来说估值极高,整体市盈率47.61倍,远高于美国日本的十多倍,从整个市值来说,笔者直接引用媒体资料更为准确,“截至2014年12月31日收盘,中国所有上市券商的市值总和(2.09万亿元)已经超过美国上市券商的市值总和(折合1.63万亿元人民币,剔除在美国上市的非美国公司),后面还有排队上市的申银万国、东方证券……以及还没涨停板完的国信证券。中国证券业的业务量除了期货,其他业务貌似还没有一样能与美国券商相提并论。毕竟有大量的业务只有像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之类的国际大投行能做,中资券商还相去甚远,资产和利润更是遥不可及。”
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与美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何况美国作为一个开放国家,全世界大量优质公司都前往美国上市,中国新浪阿里巴巴不也在美国上市吗?中国每年IPO总数募集资金总量也是不可与美国相提并论的,这给了高盛等世界投行巨大机遇,也给了美国证券行业巨大盈利机会和无穷发展空间,美国作为成熟市场,衍生品交易众多,对冲手段众多,也给了投行巨大生存空间,因此中国证券业市值规模超越美国是难以想象的,除了给予高估值以外别无他法。但高估值也未带来巨大副作用。
确实中国证券业根本无法从美国市场分得一杯羹,但美国知名投行却从中国市场分的巨大市场份额,尤其是中国公司到香港等海外上市业务几乎被外资行所垄断,同时高盛等投行主营收入的多元化也是国内券商所无法比拟的,而作为国内证券业龙头中信证券市值已经几乎与高盛等同。中信证券总市值达到563亿美元,位居第四位,在全球上市投行公司的最新总市值排名中,高盛以835亿美元居于首位,摩根士丹利、瑞银(UBS)则分别以703亿美元、672亿美元位列第二、三名,高盛的动态市盈率为10.54倍,摩根士丹利、瑞银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4.19倍、18.18倍,而中信证券静态市盈率为68.85倍,动态市盈率也高达42.35倍。以2013年为例,当年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的总收入分别为342.06亿美元、395.05亿美元、324.17亿美元、183.18亿美元(野村证券数据来自2013~2014财年年报,报告期为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下同),中信证券为25.56亿美元(163亿元人民币,汇率取6.3,下同),中信证券是高盛的3倍;净利润方面,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分别为80.4亿美元、35.67亿美元、29.32亿美元、21.64亿美元,中信证券为8.32亿美元,净利润只有高盛的10%,截至2013年财报期末,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784.67亿美元、539.74亿美元、659.21亿美元、251.3亿美元,而中信证券只有141.9亿美元,是高盛的1/5。
按照罗毅观点,券商板块再次上涨50%,那么意味着中信证券也会上涨50%,那么中信证券的市值就将高达844.5亿美元,将超过高盛的835亿元,即使按照最乐观预计,14年增加一倍,15年增加30%,中信证券15年主营收入也只有67亿美元,也不到高盛13年收入的1/5,净利润方面中信证券加薪支出15亿元,那么15年也只有22亿美元,只有高盛的1/4,市盈率方面目前是42倍,按照30%增速,15年市盈率将超过50倍。虽然中信证券在国内是龙头,但与高盛等老牌投行相比,无论是主营收入还是盈利能力还是行业地位,依然是毛头小孩,凭什么能支撑如此之高的估值。
如果中信证券15年能上涨50%,说明目前股价是被严重低估的,作为企业的估值是否低估或者高估,笔者认为分析师并不是最有发言权,而是控股股东最有发言权,他们对企业的成长性和未来发展空间以及目前估值的水平是最知根知底的,如果他们认为企业被市场高估,一定会选择卖出股份锁定收益,一旦认为企业被市场低估,只要资金许可一定会选择增持股份,这也是被经济学家托宾所证明了的。那么从整个券商板块来说,没有一家上市券商不被大小非大手笔减持的,中信证券作为股指在最低的券商也不例外,套现规模最大套现力度最急,中信证券大股东中信有限分别在2015年1月13日-1月16日四个交易日内4次减持中信证券的股票。其中,1月15日减持数量最多,超过2亿股。有记者根据四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粗略计算,累计套现金额超过110亿元。减持完成后,中信有限依然为中信证券第一大股东,但持股比例由20.3%下降至17.14%。实际上,中信证券大股东此次减持被市场质疑有内幕交易之嫌,但大股东宁可冒着内幕交易巨大风险也要大规模套现,说明什么问题,那就是股价严重高估,大股东已经根本无法把持。
其次 本轮行情之所以成为疯牛,就在于两融资金的天量进场,券商板块何以成为大牛,就在于融资买入激增,短短4个多月,融资资金从4400亿元飙升到11000亿元,让券商日进两亿,得益于两融资金的急剧扩大,市场成交屡创新高,最高达到11000亿元,让依靠佣金收入的券商再添喜讯,但随着两融得到规范,券商两融规模将得到控制,利息收益将大打折扣,其次规范两融资金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将是P2P配资、伞形信托和理财资金进入股市,市场新增资金将大规模趋缓甚至减少,市场成交量将大大减少,券商佣金收益将大幅放缓,更为可怕的是市场投资的是一种预期,一旦趋势逆转,赚钱效应消失,新增开户数减少,新增资金入场趋缓,投资者心态趋于平静,交投趋于清淡,投资者将逐渐归还两融资金,导致市场成交进一步减少,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三是目前11000亿元两融资金,究竟有多大违规,市场可能无法有准确的数据测算,如果按照20%的违规资金,这部分资金如何退出就成为难题,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方式,如果叠加股价下挫,退出更是成为难题,因为证监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给出时间表,一旦时间表非常紧张,资金就会出现踩踏,这对多方更是不利,因此规范两融资金对券商影响有多大,目前尚难判断。
就中信证券走势而言,笔者认为将承受更大压力,一个是证监会对其处罚较重,暂停三个月新开融资融券账户,可能导致部分两融客户流失,其次是大股东大手笔套现让投资者很受伤,三是面临内幕交易质疑,会不会遭遇证监会进一步调查,笔者难以预计,因为仅仅凭借现有资料,确实难以认定内幕交易,但如果市场抓住不放,舆论媒体一直处于高压状态,证监会将会采取进一步措施,投资者从风险考虑,也会卖出持股规避风险,四是中信证券融资盘过大,截止1月16日还有332亿元融资盘,这仅仅是融资资金,可能还有无法统计的其他杠杆资金,如果有4倍以上的伞形信托资金的话,风险将更大,这个资金成为定时炸弹,后市如何安全着陆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一旦开盘暴跌,市场很有可能出现多杀多的惨剧,一旦连续暴跌,那么后市走势将更加惨烈,甚至会出现融资客集体爆仓,那么券商和其他杠杆资金的强硬平仓就会导致一地鸡毛。
因此笔者认为券商暴跌势所必然,至于以何种方式完成价值回归,并不是很好判断,但如果主力资金以诱多的方式完成下跌,就会给中小投资者一个逃命良机,但如果以直接大跌的方式完成价值回归,那么中小投资者损失就可能会大一些。
在本文完成之际,笔者发现投资快报援引中信证券的一则资料,笔者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顺便引用作为结尾,“A股杠杆交易程度已超过可比市场”,从杠杆交易资金入市方式来看,融资融券规模1.10万亿,股票质押融资约0.30万亿,股票收益互换约0.10万亿,银行伞型计划和单一账户融资产品规模保守预计0.50万亿,再考虑到民间融资和P2P资金入市情况,A股杠杆交易资金超过2万亿,交易量占市场交易量超过37.10%。从散户为主的市场结构和集中信用的两融模式上看,A股杠杆交易的可比市场是台湾,A股目前的杠杆交易占比37.10%,已超过台湾地区上世纪90年代牛市平均水平(占比26.93%),接近1999年峰值水平(38%)。
据中信证券分析,尽管对业务影响有限,但由于估值已处高位,政策信号将冲击股价。未来券商面临的风险因素包括:股票市场深幅调整、佣金率加速下跌、创新改革低于预期。因此,下调证券行业评级至“中性”。但中性评级笔者认为偏高,按照笔者逻辑应该是卖出评级,当然笔者不是分析师,没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