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海啸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许多企业问计“过冬战略”,作为一名严谨的管理学人,笔者只能“顾左右而言它”。战略者,深谋远虑也。战略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黄帝内经》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与战略思维背道而驰。战略之要义在于谋划未来,所以“战略门诊”是看不了急诊的。近一段时期有一些所谓的咨询大师和咨询机构纷纷忽悠“过冬战略”,其实不过是这些咨询顾问和咨询机构自身的过冬计谋而已,多半是“挂羊头卖狗肉”。冬天已经来了,有的企业订单急速下降,有的企业资金链嘎然断裂,企业最需要的是“棉衣”、“粮草”、“炭火”,此时才谈“过冬战略”,断然难有解决之道。
不过,笔者认为,在严寒的“冬季”,从亡羊补牢角度冷静思考一下企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非常意义。
谈到企业越冬之道,首要一条就是企业要能够清晰认识到冬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卓越企业大都深深懂得“暑去寒来、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既有过冬心态又预先谋定过冬战略,常常能够安全越过严冬。比尔·盖茨当年喊出了“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警世格言,让微软公司上下都充满了危机意识,鞭策微软不断走向卓越。最近重读《华为的冬天》,任正非这篇论述企业过冬的文章发表于 2001年2月17日的华为公司内刊,而当时的IT行业正处于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任正非却居安思危,他在文章里写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从2001年至今,华为伴随着任正非的过冬危言一路高歌猛进,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净利润达1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可以说,华为正是因为拥有时刻准备过冬的良好心态,才取得了连年高速发展的奇迹。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的现金流高达30.8亿美元。冬天真的来了,但华为人为越冬准备好了足够的“棉衣”,囤积下了足够的“粮草”。即便经济危机尚未明确见底,但华为拥有足够的能量抵御严寒的袭击。
与微软、华为这样的卓越企业不同,我们有更多的企业尚不能做到和任正非们一样 “春天思考冬天的问题”,提前谋定过冬战略,以致在危机真正降临的时候不知所措。对于这些身处危机中的企业,笔者认为,要务之一便是亡羊补牢,抓紧时机修练内功。《周礼》曰:“半壁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也。”冬天素有冬藏之说,是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的好时光。相对春夏秋三季,冬天严寒,人们的活动空间相对有限。所以在严冬季节,人们一般都会充分利用这样一段时光,或进补就温,或修练养生。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的企业,完全可以顺势而为,抓紧时机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的精神家园。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在企业处于困难时期,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无疑有利于凝聚灵魂、激发信心,有利于和衷共济,共克时艰。
二是完善公司管理机制和制度。一般来讲,公司管理机制和制度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时期建立的机制和制度,其系统性和规范性可能会存在缺失,个别制度甚至会存在漏洞。在企业发展脚步慢下来的时候,抽出一定时间和精力来对公司机制和制度进行一次系统性梳理,修补机制和制度漏洞,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公司管理机制和制度蕴含的风险。
三是精兵简政,推进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涉及权责的重新配置和利益的重新调整,势必面临一系列阻力。而经验表明,选择在企业相对困难的发展时期实施组织变革,可以将变革的阻力和风险降至最低程度。需要说明的是,精兵简政并不等于大裁员,主要是按照流程的要求,压缩管理层次,精简机关部门,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
四是做好员工培训工作。企业快速发展时期,大家都很忙,没时间搞培训。企业过冬的时候,正是员工集中“进补”、“充电”的好时机。这个时候,企业任何扩张性投资都可能面临比其它时候更大的风险,唯独投资于员工培训,不但不会有风险,还能保值增值,对企业未来发展利莫大焉。
五是谋划企业未来战略发展大计。战略虽然解决不了眼前问题,但经济危机迫使我们反思公司的发展战略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什么问题。以前习惯性地低头拉车,现在是抬头看看路的时候了。我们的公司未来究竟要去向何方,我们是否已经跑偏了方向,我们是否做了力所不及的事情,我们是否对行业发展态势和竞争对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我们应该如何对公司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策略作出调整,如此等等,都是事关公司未来发展大局的重大事项,我们必须逐一深度研究,审慎抉择。企业战略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一旦失误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损失不可估量,难以挽回。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杜绝在战略问题上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