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略思想的起源,一般认为最早起源于春秋末年孙武撰写的军事战略宝典《孙子兵法》,其实不然。研读老子《道德经》,不难发现,战略实则起源于老子的道学。学界需要修正一个共识,那就是,老子的道学才是战略思想的源头活水。
判断战略思想最早源自《道德经》而不是《孙子兵法》,主要依据有二:
第一,从时间上看,《道德经》成书早于《孙子兵法》。
据有关史料记载,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孙武生于公元前535年,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从生卒时间上推断,老子的《道德经》显然早于孙武的《孙子兵法》。
第二、从内容上看,《道德经》饱含极其丰富的战略思想,而《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与《道德经》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
《道德经》八十一章,章章论“道”,其核心思想就是“尊道贵德”。那么“道”是什么?“道”字的文字结构可分为“首”和“辶”两部分,可释义为“生命体运动的规律”。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道”就是研究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含方向、目标、路径等),包括研究分析其过去的轨迹、现在的状态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这恰恰是企业战略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到成就大事业需要具备“三境界”:其中第一境界就是寻找和选择道路。他借用两句诗来表达选择道路的过程,这两句诗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夜西风凋碧树”,喻指人要清晰认识严峻的生存环境;“独上高楼”,指高瞻远瞩,独立判断,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要理性决策,从多条发展道路中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正是从“道”开始,所作的一切实质上就是在研究、探索和选择一条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企业战略谋划需要的就是要遵循规律,不能超越资源和能力盲目扩张。老子强调“道生之,德畜之”,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由德而育。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企业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就是“尊道贵德”。老子提出的“物行之,势成之”,更为战略之要。势是力量,是时势,是环境,是趋势。“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是势;“强弩之末,不及鲁缟”,也是势。诸葛亮《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战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隆中对》好就好在顺势而行,妙就妙在乘势而为。《孟子·公孙丑上》引用齐国谚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自古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扑势。凡事审时度势,顺势而行,则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又何尝不要求审时度势,顺势而行?
《道德经》从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到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到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都是在讲道论道。《孙子兵法》谈到了“道、天、地、将、法”,将“道”列于这五大要素之首。《道德经》通常被看成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有关军事战略的内容不少,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用兵有言日: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道德经•五十七章》)等。《孙子兵法》的“非危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本质上也是反对战争;孙武继承了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明确提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等。《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两部不朽著作中诸如此类紧密关联的战略思想还有很多。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基础正是老子的道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是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老子与孙武的关系应该属于一种“师生”关系。
孙武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前辈老子的战略思想精髓,撰写了《孙子兵法》这部不朽的军事圣典。毋容讳言,孙武作为《孙子兵法》的主要撰写者和军事战略实践者,对军事战略理论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其被后人誉为“战略之祖”,也是实至名归。但如果从《孙子兵法》与老子道学的继承关系讲,我们尊老子为“战略师祖”,一点也不为过。老子道学饱含的不朽的战略思想,至今光芒四射,对研究和制定现代企业战略规划具有重大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