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低成本管理改善的基本原则


 1.先去现场 

 
   管理阶层的职责,包括工人的聘用及训练,为他们的作业设定标准及物流。管理阶层设定现场的作业条件,必须掌握现场中第一手的情况,正如缄言“先去现场”所示,管理及督导人员应当到现场去,站在那里进行详细观察才能获得所需的东西。 
    日文的现物,是指有形的实体东西。在现场的范畴里,“现物”可用来称一部故障的机器、一个不合格品、一件被毁损的工具、退回来的产品或者甚至是一位抱怨的顾客。一有问题或异常的状况时,管理人员应该到现场去检查现物。借着在现场详细检视现物,反复地问“为什么?”管理者采用一般常识和低成本的方式能够确认出问题的原因,而用不着使用那些高深复杂的科技方法,举例来说,假设生产出一个不合格品,简单地握在手中,去接触、感觉、仔细地调查,然后再去看看生产的方式,便可能暴露出问题原因。然而现实中有些经营主管当某部机器出现故障时,只在会议室里讨论问题,从不去看实物(在此例是指机器),结果是人人都在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 
 
  改善是从问题认定开始。一旦认识清楚了,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督导人员的工作之一,经常注视现场,依据现场和现物来认定问题,提升现场管理效率。 
 
  2.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一次参观一家工厂,看到一台切割机器旁挂着一把小扫帚,每当有金属铁屑掉落在机器上卡住传动带,作业员就拿出扫帚。将铁屑从传动带扫除,再重新启动机器。过了一会,机器又停住了,作业员重复同样的动作,再启动机器。然而,这种暂时的处置措施,仅是排除了问题的现象,并没有找到机器停止的真正原因。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地呆在问题的场所,观察现物,下定决心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如果铁屑掉落在传动带是造成机器停机的原因,可以当场用瓦楞纸板做一个临时的导槽或盖子来解决问题,一旦确认此法有效,就可以制作安装一个永久性的金属盖子。像这样的确定出问题原因并予以改善的方法,可以在几小时或一、二天内就完成。现场里充满着许多这类的改善机会。在现场改善活动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就是“还等什么?马上动手做!” 
 
  事实上,管理人员若能当场审查问题,则大约90%的现场问题,都能立即被解决掉。 
 
  发掘现场原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持续地问“为什么?”直到找到问题的原因为止。一般发问不多于5次便能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举例来说,假设看到一位工人正将铁屑酒在机器之间的通道地面上,这时可以 
问:“为何你将铁屑洒在地面上?” 
答:“因为地面有点滑,不安全。” 
问:“为什么会滑,不安全?” 
答:“因为那儿有油渍?” 
问:“为什么会有油渍?” 
答:“因为机器在滴油。” 
问:“为什么机器会滴油?” 
答:“因为油是从联结器泄漏出来的。” 
问:“为什么会泄漏?” 
答:“因为联结器内的橡胶油封已经磨损了。” 
 如此例所示,经常地利用问5次为什么,就可以确认出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例如,用金属油封来取代橡胶油封,以断然地阻止漏油。当然,视问题的复杂程度,质疑“为什么”的次数可能多于5次。然而,人们倾向于看到一个问题(在此例就是在地面上的油渍),就立下结论,而把铁屑洒在上面,以为就此解决了每一件事情。 
 
  3.坚持标准化杜绝类似问题发生 
 
  现场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实现QCD(质量、成本和交期)。不过,每天在工厂里都会发生各式各样的异常现象,有不合格品、机器故障,生产目标未达成及员工迟到等等。不论何时,问题发生了,管理阶层就必须去解决,并且确保不会再因同样的理由而发生。一旦问题被解决后,新作业程序就必须予以标准化,接着就要开始“标准化一执行一查核一处置”的循环。否则,员工就会忙于救火的工作。因此,现场管理的最后一项金科玉律就是“标准化”。在现场,当一个问题发生,不论是否金属碎屑掉落卡住传动带造成机器故障,或者是旅馆的房客抱怨传真文件的处理方法,首先必须依照现场现物的原则,详细观察问题。其次,必须找出问题的原因。最后,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果之后,就必须将新的工作程序予以标准化。 
 
  “标准”是指“做事情的最佳方法。”如果现场员工都能遵照这样的标准去工作的话,就能确保顾客满意了。管理阶层应能清楚地制订标准,供员工当做惟一的工作方式,以确保满足客户的QCD需求。不能主动制订工作程序标准化的管理人员,就是对现场管理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