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的兴衰与地理优势


晋商称雄商界数百年得益于山西的地理优势,当这个地理优势丧失后,晋商也就衰败了。

明朝在边境周围设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山西就占了四个。明清时期,北京、天津等华北城镇,以及内外蒙古,一直到俄罗斯,都是商品消费的主要市场。山西离首都北京距离很近,到九边也很方便,九边外面就是蒙古人,这些都是晋商非常重要的市场。

晋商经营的商品中有盐、粮食、潞安府的绸、铁、煤、皮毛、药材。但是山西本身粮食并不富裕,甚至缺粮,为什么能够经营粮食呢?因为山西黄土深厚,地下水位低,适合窖藏,所以明朝最出名的是“窖藏粮食”,山西人在各地低价收购粮食,放到地窖里面藏起来,然后等到粮价上涨的时候再卖出去,主要卖到包头、内蒙古。最重要的一点是,山西商人用粮食换到了盐引,众所周知,卖盐让晋商发了大财。同时晋商从蒙古、西伯利亚、俄罗斯运回皮毛,就近销往北京,卖给达官贵人。这些都是当时最赚钱的商品。

晋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找到了最合适的商品,也开发了最合适的市场,成就了500年的辉煌。

但是,到了清朝时,俄罗斯商人直接把皮毛运销到北京,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晋商的贸易就大受影响。到清朝后期,西方新的商品来了,比如英国产的尼龙,到民国就更改变了,对皮毛的需要量也就大大减少。清朝实行新式教育以后,大家用来自西方的圆珠笔、钢笔多了,用传统的文房四宝少了;很多西药又接替了中药,一时之间大家用的都是洋货,传统的日用品就衰落了。更为致命的是政府取消了盐引政策,晋商最挣钱的商品指望不上了。商品优势丧失,市场份额被侵占,晋商也就开始没落了。

明清时期,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山西靠近北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是民国之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北京的功能就衰退了,到1927年,首都更是从北京迁到了南京,所以新的市场,包括各种行政资源大量集中到南方,晋商失去了依靠,开始衰落。

(龙吟山书院,颜伦琴,2015-01-23

 

◆◆◆ 龙吟山书院,是一个辅佐接班人的教育机构,帮助接班人培育企业家精神、经营理念、家族荣誉感和家族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