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人大概知道,我是如何在高三成为一个愤青——对党和政府各种抨击,在空间发状态辱骂政党;又如何在大一成为五毛——彻底沦为党政走狗,与各类愤青在网上论战。
两年前我对政府的维护,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难听地讲,我几乎是在为政府“洗地”、不过这不要紧,毕竟“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不止适用于职位,还适用于立场。站在五毛的立场上,我就应该那样做。
立场,这大概是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诸多争论的起点。起点之后,自然是发展。
良性而言,彼此对自己的观点予以维护,对对方的观点做以抨击。双方充分交换意见并思考对方的合理性,然后改进自己的观点,甚至变更立场,那亦未可知。
恶性的话,彼此只问立场不问论据,交流就完全沦为了彼此对对方祖宗的深切问候,尤其以对方的母亲最受关注。
“交流”的困难,在于“尊重”、“平等”和“意愿”三者缺一不可。讨论要比交流更进一步,因为它牵扯到了思想的碰撞,这就有了最简单也最难的要求:足够的知识。如果没有知识,态度再好,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彼此无非是不断吞下对方的口水。
所以当我意识到,我对政治的所有了解,全部来源于网络论坛,而非书籍研读时,我就默默地闭上了嘴。
有道是,宁愿一句话不说让所有人以为你是个傻X,也不要一开口去证明它。
意见好比屁眼,每个人都有。尤其是政治的话题,人人都侃侃而谈,却没有人真正专业。所以政治的讨论,最后都会变成立场的争执。
无知,就是我不谈政治的直接原因。而讨论的困难,就是根本原因。
(当然,我并不是说政治有门槛,普通人就不该讨论或无权发表看法。只是也许我们要逐渐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毕竟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提出的宪政战略——训政、参政和宪政,第一阶段也是逐渐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而这一点,胡适先生亦持赞同意见)
大约是一年前开始,我不再与任何人因为观点上的冲突而产生对立情绪。逐渐就做到了平和、理性地与朋友讨论任何一件事情,交流看法,互通有无。
抛却情绪后,才能发现情绪无处不在,沟通如此困难。
随便举个例子。
前几天,某青年歌手的逝世在社交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抨击记者的有,提起另一位无关军人的也有。平日里,我也从不理会这样的逻辑。
而我平日里比较欣赏的某君,竟然也持如此观点。于是我与他讲逻辑,他却回我大道理。我要跟他讲道理,他又与我说事实。我要与他说事实,他又与我说同理心。我再与他分析同理心,他竟要与我讲逻辑。当我耐着性子要与他分析清楚他的逻辑错在哪里,他却认为我纠缠不放,小心眼。然后扔出一句:求同存异吧。
我只能心里默默骂一句傻X,然后翻篇。其实他无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而已。
这是个人。
再比如,我在学校担任了某个职务,勤勤恳恳四年,付出和辛苦放下不提,但最起码,我从未谋过任何私利。但是某君因为对他工作安排的不合理,竟指责我说工作安排有猫腻。我一直忍受,但是他纠缠不放。于是我便在大家面前回应他,很严肃地指出他的逻辑错误和情绪问题,结果他竟然真的情绪失控。周围的同学都劝我停下。
嗯,在大家看来,我被人侮辱名誉,这不重要;我指出他的错误,也不重要。只要一方示弱,强势的一方就应该立刻道歉。
这是环境。
所以很多人都不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遑论探讨政治。不过没关系,我还是尊重每一个人。因为尊重,所以我理解他们。
所以我并不愠怒,只是再也不会轻易与之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