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1月19日的股市“黑天鹅”只不过是让市场“虚惊”了一场而已。虽然当天上证指数暴跌7.70%,也创出近七年来的最大日跌幅,但在监管部门的呵护下,其后几个交易日股指出现了回升,1月21日大涨4.74%还创出五年来最大日涨幅。而经过几个交易日的上涨,股指已收复失地。
但股市短期内出现的暴涨暴跌却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尽管不过“虚惊”了一场,但有投资者为之付出代价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三个交易日出现暴涨暴跌,显然不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投资者凭什么为之埋单?谁又该为之负责?
券商两融业务自2010年3月份开展试点以来,目前已步入超常规发展阶段。监管部门对券商两融业务进行日常检查,既是份内之事,亦是其职责所在。而且,对于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券商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重申“不得向证券资产低于50万元的客户融资融券”,其实是有利于两融业务的规范发展,并且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的。
然而,对于证监会的日常监管活动,市场却进行了过分的解读,处罚券商以及银监会出台委托贷款新政征求意见稿被认为是监管层打压股市,由此导致股市“黑天鹅”惨剧的发生。但话说回来,“1.19暴跌”也暴露出市场持股心态不稳的一面。而更关键的因素在于监管不到位与券商违规操作。
对于两融门槛问题,其实早在2013年4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监管部门已表示券商可自行决定两融业务的门槛。因此,某些券商降低两融门槛主要是为了利益,但也是监管部门所允许的。而且,像券商为到期融资融券合约展期问题,也不是一两天就出现了的;某些违规券商受过处理仍未改正等问题,也说明处罚不到位。整体而言,券商两融出现违规,监管部门同样难辞其咎。当然,作为违规的主体,券商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此次股市从暴跌到大涨,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有形之手”在其中所发挥出的作用。试想,如果监管能够到位,股市“黑天鹅”是不会发生的,而一次日常监管也不该引起市场产生如此暴跌。这既反映出市场脆弱的一面,也折射出市场不成熟的一面。
其实,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不是什么新闻,而是多次重复着同样的故事。而在股市频现暴涨暴跌的背后,却常常不乏人为因素。资深老股民都体会过1996年“十二道金牌”的威力,资历尚浅者或许也体验过“半夜鸡叫”的肆虐。2007年“5.30”暴跌,就是因为其时题材股、垃圾股疯狂上涨,而监管部门在束手无策的情形下,不得不祭出了印花税的“杀手锏”。“有形之手”在过分干预市场并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的同时,也使监管部门的声誉扫地。
多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进A股的市场化进程,但“有形之手”却时隐时现。因为股市低迷,新股IPO前后八次被暂停;因为股市狂热,印花税成为调控工具;因为股市暴跌,监管部门不得不出面安抚。而一个“有形之手”不时发挥作用的市场,就犹如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也会障碍着A股市场走向成熟。
事实上,作为监管者,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像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问题,监管部门只须严打其中操纵股价等违规行为,并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即可,市场的事情由市场自身解决与消化,根本不需要看指数的脸色行事。只有我们真正做到了让监管的归监管,让市场的归市场,人为因素导致的暴涨暴跌才能消失于无形,我们的市场才有可能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