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陈柳钦

     城市色彩是判别一个城市性格的重要因素,而每个城市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山而起、因水而洄、呼应历史,回应未来,每个城市都是不一样,北京有北京城市的特色,内陆城市有内陆城市特色,平原城市有平原城市特色,山地有山地城市的特色。所以城市色彩设计,绝对不是根据个人喜好粗暴选择,而是需要追寻原则。 城市可以有不同的色彩风格,但是不可以没有统一的“指挥”,而这个“指挥”就是城市色彩规划。对城市进行色彩规划,要确定城市色彩的基调、主旋律,约定一种主色调,通过色彩规划重置,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的个性魅力。城市色彩规划凸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城市可以因为色彩而美丽、宜人,因为色彩而独具魅力。由于城市色彩的构成元素多,并且受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职能定位等多种因素影响,还具有醒目性、持续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城市色彩规划必须极为慎重,在色彩的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注重整体和谐

和谐的色彩在提高城市品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帝都气派。青岛老城的红瓦、朱墙、碧海、蓝天,也充分显示出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风采。城市色彩是与环境相互融合,长期形成的,贵在统一与和谐。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不对,或搭配的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色彩协调了城市就越看越顺眼。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色彩比人工装饰色彩多了一份真实和活力,回归自然的渴望使自然色彩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于“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不能脱离自然色的空间规定,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的自然色。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师法自然,向自然借景,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二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城市的建筑群、道路、桥梁、小品、绿地、花卉等等具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城市色彩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把这些色彩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处理好人工装饰色彩之间、人工装饰色彩与自然色彩之间、单体内部、单体与环境的色彩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对城市要确定一个统一的风格,注重主色调的选择,在不同的功能区中用一个或几个适当的辅助色调使城市色彩有所变化,而功能区之间的色彩也渐变过渡、协调一致,色彩的分区要切合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以形成美好的城市景观。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与文化、人性、传统是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的和谐构成,是城市各个视觉形态环节的有序组成。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城市色彩设计观念应被彻底抛弃。 

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更加适合人的居住,所以在整个城市色彩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009年有一本畅销书叫《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是日本的原田玲仁写的。作者说:“如果在蓝色的会议室里开会,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在红色的会议室里开会,时间过得特别慢。除了把握尊重历史、师法自然、科学主控的原则,城市色彩规划还必须做到以人的舒适度为本,做到愉悦双眼、便利生活。” 色彩有着神奇的功能,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城市色彩规划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城市色彩要符合市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特点,以人性为设计核心,与普通公众的审美情趣一致,堵绝不考虑人性、张扬夸大、杂乱无序、色调刺激的色彩环境,损害市民的身心健康。应关注人性和人的视觉心理,同时利用人的色彩视觉特点,如色彩的错觉、进退感等,来丰富城市色彩效果和造型层次。西方先哲说,最美的猴子对人类来说也是丑的,人总是以人为第一审美对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尽量使大面积的色彩不张扬、不艳丽,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装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墙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这便突出了流动人群的色彩美。

符合地方文化特色

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与载体城市离不开多样的地域环境。坐落在不同地域环境的城市除了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环境之外还体现出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面貌从而展现出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由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等决定的,在历史上形成的、定型化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此地区的历史发展中遗存与积淀下来。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城市色彩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该地域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和文化传统差别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顺应其自然和人文传统的、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面貌和习惯。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植被等,这些因素促成了地域内特定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取向。“一方人”在特定的地域内生存,要营造合适的生活空间,最多的是表现在建筑上。在我国古代城市中,城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气候特征,地域的自然条件对城市色彩具有很强的筛选作用,可以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环境色彩。著名的哲人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说得真好。马克思也说,“我们不能要求世界上的鸟儿都只唱一种音乐,花儿只绽放一种颜色。” 

  21世纪的人们已经厌倦了“缺乏个性,文脉断裂,文化荒芜,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追求文化、历史、乡土味、自然的回归。城市里林林总总的视觉事物的色彩组合成城市的独特风貌,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成熟程度。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调。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必须考虑色彩的地方性,顺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尊重人们的色彩喜好传统,注重本地历史文脉的延续和气候特点,用色彩来体现城市的风格和文化气质。要在每一座城市独有的一种人文文化中寻找色彩,即在性格风貌以及生活习惯和其他城市的区别,城市中的人是大步走路还是像西北那样慢悠悠的走,所适合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大庆的大气、血性和扬州的小桥流水是不一样的。比如巴黎,在城市色彩的选用上,“浪漫”的巴黎人则显得如此朴实无华。就像法国文学家纪德对古希腊艺术的评述:“单纯的高贵,宁静的伟大”。从地理角度来看,由于巴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常年阴雨连绵,鲜见阳光,于是不知哪位富于想象的文人墨客便给巴黎起了一个“爱流泪的女人”的绰号,而选用具有光感十足的奶酪色,也可以看出色彩规划者的“独具匠心”。这令人们无论走到城区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这两个色系都会明确无误地知道自己是身处巴黎。而简单明了、整齐划一的颜色,也使得巴黎在欧洲众多城市色彩建设当中显得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因此,能不能挖出自己的色彩文脉,成为彰显一座城市艺术品位非常重要的“一笔”。

服从城市功能区分

   城市不仅是生活空间,也是建筑景观、文化载体和开放的经济体。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功能在空间发生着巨大变化,不同的功能区承载着不同的景观色彩和活动内容,也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因此,遵循不同的功能区划进行色彩定位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人们的文化品味,展示城市色彩的丰富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色彩远比形体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建设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它作为城市建筑体的“衣服”,有很多固有色彩是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积累的,人为地去改变,过分夸张自我,这都只会加重视觉污染。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也就是说,城市色彩要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

     城市各个主体功能区划,要确定不同的主色调,以彰显城市功能区特有的文化品位和个性,使城市在整体上也更加美丽,更适宜人居。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富于动感,烘托出商业的活力与生机;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安静,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宁静温馨的色彩氛围;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自然、和谐、悦目。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总之,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色彩过渡要渐变、协调一致,色彩的分区要切合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才能形成美好的城市景观。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