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国命运的选择:
民族复兴梦还是中国幸福梦
---在天则经济研究所《2015新年期许论坛》上演讲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
我收到盛洪的邀请函,写道:“尽量采取让人接受的形式,善意地、正面地向执政党提供可以选择的改革方案,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在和平的渐进中,改革掉终将导致社会崩溃的制度弊端,形成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道德感召力的政治制度”。
我想从这段话出发,谈一下改革的逻辑作为开场白。我想在座的都是反对革命暴力,主张和平改革的。那我们必须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这个事实,今天中国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替代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们选择改革、主张改革。一个起码的前提是共产党能够接受我们的改革主张、改革建议。无用违言,共产党内有改革派与保守派。要让党的改革派接受,必须考虑保守派的反对,尤其在意识形态上不能授人以柄。有些改革激进人士公然提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改革就是要告别社会主义”,等等。试问,您当总书记敢吗?
许多改革人士寄希望于宪政,邀请函特别提到:“达成宪政共识,提出宪政改革的方案”。用意很明白,约束公权力。宪政的前提是建立在共同接受的最高价值基础上的。今天的中国恰恰在最高价值问题上严重分歧,宪法是以保障个人权利,还是保障共产党领导为最高价值?现在有一种说法,不反对宪治,反对宪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宪政是西方的,西方宪政是不能提哪个党领导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依宪治国。问题还是回到原点。我们可以接受的最高价值究竟是什么?我的这篇文章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习近平新政提出了一个新口号:中国梦。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中国的口号太多了,什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三个代表,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口号是不能治国的,但治国需要理念。口号与理念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是一个概念,没有逻辑跟进的措施、方针、步骤,而理念是用于指导实践,必然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方案以至制度建设。口号就是说说而已,理念是行动的舆论动员和目标纲领。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以理念创新为先导。
中国梦究竟是口号还是理念呢?从习近平实施新政以来,尤其是他对中国梦的一系列阐述,表明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治国理念。这是关系中国改革方向、命运、前途的大事,值得研究、讨论。
中国梦以哪个为目标
习近平对中国梦解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个作为中国梦的内涵,应该没有异议。但以哪个为至上、为目标、为终极呢?
习近平有两种解释:
一是人民幸福至上。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是民族振兴至上。“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在大多数场合,习近平把中国梦直接表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提法写入了
习近平也有这样的表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了总目标,“人民幸福”作为一个支项,内涵之一。
我国提了许多口号,互相的逻辑关系是含混不清的,所以也就起不了动员群众、指导实践的作用。现仅举两例。
例之一:我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纲领《中国21世纪议程》,在导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为了下一代人的利益,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发展第一就是先发展了再说,其他都是次要的。持续发展反对的就是发展第一。可是作为持续发展的纲领,强调的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绕一圈回来还是发展第一。所以,我们尽管在20年前就制定了持续发展的纲领,但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到今天环境污染严重到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存,闹成开一个国际会议,为了让空气长脸,要放假、停产、限行。
例之二: “科学发展观”是上一届提出的治国理念,从2003年到2012年,历经9年。尽管花了很大力气,中央专门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各级政府都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但没有效果,问题依旧。原因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一直说不清楚。十七大报告解释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第一,人本核心,分属于不同的价值范畴,前者属于物本位,后者属于人本位。强调人本位,不是不要物,而是物的发展方式与物的成果分配都要符合人本位的理念。而发展第一,强调的是物的增长,忽略了物的增长方式与物的成果分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本意是为了纠正发展第一造成的非科学发展。但是解释科学发展观,又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结果是在坚持发展第一的旗号下,非科学发展照行不误。所以,必然是越讲科学发展,越不科学发展。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没解决。意识形态混乱,理论概念不清,不能形成逻辑体系的治国方略,在现实乱象中理不出头绪,新政就难以取得成效。
中华民族怎么复兴
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梦,首先需要弄清其内涵。中华民族复兴是与皇朝盛世联系在一起的。以大唐盛世为例,农业手工业发达,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文化繁荣。唐朝大诗人杜甫描绘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大唐盛世更表现为文化上,儒、佛、道三教并行,均田制、科举制推行,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大诗人辈出。外域文化如南亚的佛学、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大规模涌入,同时唐文化向周边地区幅射,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中华文化圈。唐朝帝都长安成为世界性都市。7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率领使团访问,3万余人的外国留学生聚集长安。一位来中国礼偈的梵僧写道:“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中天不可论。长安帝德谁恩报,万国归朝拜圣君。”尤其是他在别离中国时,不禁涕泪沾裳:“何期此地却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 (1)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2)美国学者愛德华.伯恩斯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更把唐时的中国比喻成为泰山压顶的巨龙。(3)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与文化能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先说经济,如果以GDP总量计算为世界第一,这个目标不久就可实现。若按人均收入排名,2013年中国是世界第89名,为第14名美国的11%。要在“两个一百年”,即2021年或2049年进入世界前列,根本不可能。再说文化,这问题就更大了。联合国以精神面貌、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礼仪素养、全民教育、经济条件、身体素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等共计118项指标计算的《全球国民素质道德水平调查及排名》,中国排在167位,即世界倒数第二。更要命的是中国的文化素养与经济水平成反比,经济越发展,道德越下降。如今不管怎么说,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经济影响力日益俱增,但是,中国人瞧不起自己,有钱有势的,或者有点门路的,大都移民。也为世界瞧不起,世界欢迎中国游客的钱包,但不欢迎中国游客,全球受欢迎的游客排名,中国也是世界倒数第二。一个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为世界瞧不起的民族怎么振兴?
中国问题的症结何在
中国问题表现在各个领域,但根子是文化理念、理论方针、治国方略,一句话是意识形态问题,集中表现为脱离现实、不被认同,失去了凝聚党心、团结民心的作用。
最近发生的辽宁日报公开信事件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例证。2014年11月15日 辽宁日报发表致信高校教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将高校老师讲课概括为三个问题:缺乏理论认同、缺乏政治认同、缺乏情感认同。这引起了社会极大反响,很大一部分社会舆论反对、质疑辽宁日报的观点与做法。而我却认为,辽宁日报的报道真实反映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正如该报所说:“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即使是党政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与非公开场合也是判若两人,说的不一样,做的更不一样。至于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更表现逆反。
2005年刘国光就指出:“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这种状况已经很明显了。”“我在江西某高校听老师讲,学生听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觉得好笑。在中国这样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学生嘲笑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很不正常。” 同时,他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现在“还不够成熟,数量也不多,没有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4)
早在2004年4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启动,决定组织全国最强的学术力量,编写15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骨干基础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0年过去了,效果如何呢?
一篇网文写道:
“按照中国大陆教育的事实来看,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接受一拨又一拨的政治课,由那些所谓的‘课题编写组’根据政治原则和需要进行编写,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偏重‘编写’,而忽略了真实真相的内容。”
“随着青年学生进入社会,体验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卑微和不公平以后,他们猛然醒来,原来那些教科书的美好故事,都与自己绝缘,都是沉痛的虚构。于是,追求真相、寻求出路就成为再次激励青年人继续探求真理的开始。只是,从反思的这一刻开始,他们就往往宣告与过去书本教育决裂,并且产生一种排斥和怀疑。”
共产党是靠做思想宣传工作起家的,派一个党员到农村,说服与鼓动农民跟党走、闹革命。掌握政权65年了,怎么不会说话了,说的话没人听、没人信?关键在哪里?过去闹革命,说的话一定要让民众听得进、还得信,这就必须从满足民众的需求出发,打土豪、分田地,符合农民的心愿;自由、民主、平等表达了进步的追求。现在掌权了,那就不一样了。过去说话没人听,是会掉脑袋的。今天有权在手,不管怎么说,你们都得听,不管信不信。
与大学生对政治教育的抵触相反,报名入党却很踊跃。因为只有入党,才能当干部。做官就有权,有好处。今天党能提供权力,但提供不了价值意义,提供不了理论思想,提供不了意识形态。所以,“端共产党的碗,砸共产党的锅”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单靠物质利益,是不能获得民心的。台湾选举国民党为什么惨败?马英九上台后大力改善与大陆的关系,我们也采取一系列有利台湾经济的政策,台湾民众得到了实惠。但是他们却不愿意国民党靠近共产党,“投国民党票,就是投共产党”成为弃国民党的理由。香港回归后,与英国殖民当局从香港抽税相反,我们极尽全力繁荣香港。但香港民众中对共产党的不满,也就酿成了“占中事件”。尤其是香港市民反对所谓“洗脑教育”,抵制特区政府推行的国民教育课程。214所小学明确表示拒绝这些课程。我们在外交上也采取利益输送办法,但并没有真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郑永年在《为什么中国没有文化崛起》一文中说: “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很生气。不过,这种现象实际上很容易理解。人们必须提问,除了经济实力之外,中国还能提供什么呢?能够提供给老百姓一种道德生活吗?能够提供给国际社会一种可供选择的文化或者价值吗?”
做梦让人民做主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来审视对中国梦内涵的阐述,是民族复兴还是民众幸福?
今天的中国人在做什么梦?去年春晚黄勃唱了一首歌:“80平米的小窝,还有个温柔的好老婆,孩子能顺利上大学,毕业就有好工作,养老生病不差钱,有政府来买单,生意都要讲诚信,食品安全吃得放心,贷款十年就能还清,社会相对很公平,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它很小也很普通,它很简单也容易懂,我只想活在幸福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在为生计奔波,晚上大都做的是幸福梦。讲起做梦,是最人性化的,各做各的,不能规定不许做这个、不许做哪个,必须全国统一做一个梦。幸福梦,就不会划一,各自追求自己的幸福,什么发财梦、自由梦、民主梦、宪政梦、人权梦,当然也包括复兴梦。我们可以做一个抽样调查,中国梦有3个选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看哪个最多?习近平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哪就问一下人民,想做什么梦,能否让人民做一回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帝国的重新崛起,无论西方国家还是周边地都会感到不安和威胁。而创建幸福的中国,让老百姓幸福,传递的是和平、安详、谦和的信息,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2012年联合国决议将
再从实现路径看,首先让国人幸福起来,才是民族振兴之道。今天有权、有钱、有关系的国人大多移民,或者身在中国办一张绿卡,或把儿女送国外。2006年“网易”以《如果有来生,你愿不愿意再做中国人》为题,在网上搞了一次调查, 64%表示:“来生不愿再做中国人”。 这怎么振兴?
共产党的宗旨是解放全人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宣言》称“工人无祖国”。把民族复兴作为目标,有悖于马克思主义,而且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划清界,与日本的大和民族扩张、德国的日耳曼民族至上怎么区别?
幸福中国的逻辑体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侵略、受欺凌,振兴中华民族确实成为仁人志士的梦想,而把富国强兵作为救国之道。共产党执政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搞二弹一星,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社会贫穷、民众挨饿。改革开放,发展第一,国家综合实力提高,民众生活普遍改善。但是财富分配严重不均,政府掌握了GDP的57%以上,社会保障低水平、碎片化,尤其是反向化,越有保障的越有保障,需要保障的却很少保障。政府成为既得利益群体,民众的利益被忽视,民众的权益受侵害。这是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冲突加剧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把提高民众幸福感作为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改革,才真正符合民心。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口号,以所谓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旗号,继续奉行富国强兵之路,忽视民众的利益与感受,中国不仅民族振兴无望,而且有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
最后,有必要指出,治国理念、意识形态必须形成逻辑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既定的目标。现在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者是什么关系?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现在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者怎么结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都不错,但是核心理念、最高价值、终极目标是哪个?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怎么让广大党员、百姓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入耳、入脑,升华心灵、规范行为?
要克服意识形态脱离现实、不被认同的痼疾,说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符合民心、民意、民情。中国问题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一句话中国人缺乏幸福感。只要把老百姓的幸福,真正放在第一位,不要千方百计、绕来绕去,把其他置于民众的幸福之上,中国什么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为了民族振兴,投资400亿美元建丝绸之路,这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但为什么不能把这笔钱用来改善民生,比如增加养老保险呢?国务院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中央财政首次为农民养老买单,提供基础养老金每月55元。这项措施被称为:“改变了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子女养老的模式”。可农民一点也不领情,说“每月55元,平均一天只有1.8元,也就够买半斤青菜的。”中国政府用于投资、开发,盖楼、修路,或者援外舍得花钱,一旦涉及改善民生就没钱,特谨慎、特扣门。而汽油价丢立码加消费税,不经什么程序,一下从老百姓口袋弄走1000多亿。凡此种种,怎么让老百姓幸福得起来,而充满爱国主义情怀?
以幸福中国为理念与目标,以提高民众幸福感为出发点,从改善民生入手,逐步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改革,创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幸福之路。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建设全面小康。
幸福中国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这是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终极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为了幸福。
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的宗旨,社会主义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鉴别真假共产党、真假社会主义、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人的幸福,不仅需要物质层面,还来自情感层面----人与人之间的爱,精神层面---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幸福为人生目标,就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了幸福,要讲道德。幸福与道德同在。这样的幸福观与道德观,大家都可接受。西方的民主、平等与中国的孝敬、仁爱都是幸福不可缺的元素。
幸福中国就可从理念到实践、政府到民众、发展到改革、物质到精神,成为逻辑的体系,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注释:
注1:冯天喻、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624-625页
注2:同上第624页
注3:同上第559页
注4:《高校理论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