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通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环节和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专业分工必将越来越细,生产者自身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千变万化的专业分工面前,要实现生产产品向消费的最终转换,必须通过流通环节来实现。(在生产向消费转换过程中,生产既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消费既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费,也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
二、流通同样创造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作为生产环节的延续,其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增值职能,通过流通环节的多方面服务,创造新的价值,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流通环节价值创造来看,作为生产环节的延续,运输、包装等活动在流通环节属于生产性活动,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的价值总量,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满足了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由于运输、包装、整理等活动在流通环节创造真正地价值,因此,以运输、包装、整理为代表的增值服务应该成为流通行业取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流通行业经营者应该通过加大商品流通增值服务力度的方式取得更多收入,而不是通过采取囤积居奇、高卖低买的方式实现更多的利润。为了充分地发挥流通行业的价值增值功能,使流通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消费,当前应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流通商通过囤积居奇的方式牟取不正当利益;二是做好市场价格信息的披露工作,使商品定价公开、公正、公平,商品价格正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三是进一步加快流通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鼓励流通行业充分竞争,使流通行业在充分竞争机制作用下,通过价值增值的方式实现更多的利润,使消费者的消费效用达到最大化。
三、流通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也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即流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当前流通业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流通行业服务效率和水平
要实现流通行业更好地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就必须大力提高流通行业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运输业的大发展,缩小商品供应空间距离,满足不同地区民众对商品的消费需要。
2.进一步发展仓储行业,满足民众在不同时间点上对于商品的消费需求。
3.进一步做好包装、整理等流通行业增值服务工作,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当前可通过推行“网购”等创新性流通方式缩小商品供应上的空间差异,通过包装方式的改进如实行真空包装的方式,来缩小商品供应时间上的差异。
4.在从事生产性流通服务时,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力争以最小的成本向居民提供最大的服务。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流通市场
要实现流通行业更好地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就必须建立完善、品种齐全的流通市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和消费要素提供流通空间,使这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互换。当前流通市场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进一步拓展现收现付、预付款、先收后付等多种流通结算模式;2.进一步发展直销、委托代销、批发零售、电子交易等多种商业流通模式;3.大力发展商业连锁、物品专卖等商品流通组织形式;4.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区、农村营业网点等商业经营方式。
(三)进一步规范市场流通秩序,防止囤积居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的流通经销商,其经营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过程,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而不是通过囤积居奇的方式操纵市场,获取高额收益,妨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使流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要求市场监管者切实采取措施,规范市场流通秩序,防止囤积居奇、阻碍市场流通的行为发生。
(四)进一步公平流通市场价格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根本目的,流通市场服务、管理机构要做好商品价格信息的收集、发布和预测工作,引导商品买卖双方根据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防止操纵商品价格、违反市场交易规则的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根本目的,就必须加强对进入流通市场商品的合法性以及商品质量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流通作为沟通商品生产与消费(这种消费既包含生活消费,又包含生产消费)的中间环节,对于进入流通市场的商品还负有合法性以及质量方面监督和保证的责任,以此来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防止坑蒙拐骗行为的发生,为不断满足和提高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六)加强虚拟产品交易监管,维护虚拟经济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在虚拟经济取得长足力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根本目的,金融市场应该参照实体经济流通市场的做法,从虚拟产品的合法性、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交易信息的透明性、交易方式的便捷性、交易费用的低廉性等方面,为参与虚拟产品交易的投资者创造有利条件,切实保护全体投资人的利益,使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流通与虚拟经济流通共同发展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流通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与虚拟经济条件下虚拟产品流通同时并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货币化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源货币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货币供给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实体经济领域商品价格的基本稳定,由资源货币化形成的过多货币供给,必须通过发展虚拟经济的方式来加以吸纳和消化,其主要表现在存量资产货币化、流量商品货币化以及未来资产货币化等方面。
(二)正确处理实体经济流通与虚拟经济流通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流通与虚拟经济流通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流通的方式推动虚拟经济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充分重视虚拟经济流通对于实体经济流通的反作用。
(三)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在全球实体经济流通与虚拟经济流通过程中,要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从全球流通市场布局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贸易上呈现的单边商品输出特征,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的双边流动性特征,提示我们,在发展对外贸易上要力求贸易收支平衡,在发展金融市场上,要充分重视防范金融风险。一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与其本币的国际化以及确立其本币的世界货币地位相联系的,因此,在本币国际化以及本币作为世界货币地位尚未确立之前,应该以防范资本跨境投机为表现形式的金融风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