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发展与分配形态、内容与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类分配形态、内容和方式
总体来看,人类分配形态、方式以及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力发展初级阶段,人类生产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人类可分配的内容可能只局限于满足其自身基本生存的衣、食等方面,人类分配地域也只局限于以家庭或村落为单位的地域范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分工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类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范围,人类在分配对象上开始由“衣食”分配向“住行”分配转变。由于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类基于分工而生产的社会产品较之于自然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而言,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除满足于基本生存的衣食之外,还出现了用于改善生活的住居和行动等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由于分工的出现,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地域范围也由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或部落转向基于专业分工的全国其他区域,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分工深度进一步深化,使人类对于社会产品分配的地域范围由一个国家扩展至全球各地。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内容,开始由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向文化、旅游等非物质形态转变。从分配方式来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类参于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物物交换时代,人类直接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时代,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货币。当然,从货币衍生的历史轨迹来看,人类以货币方式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分别经历了金属铸币及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纸币和电子货币两个阶段。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分配形式已由当初的黄金转变为以美元为表现形式的世界信用货币。
(二)人类分配演绎轨迹对于当前解决分配问题的借鉴
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形态、内容和方式演绎轨迹,在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在解决当前我国分配问题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由于一定时间内人类对于社会产品分配的对象取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丰富社会可供分配的产品内容和提高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层次的必然要求。
2.与传统的实物分配形式不同,在以货币为主要分配形式的社会产品分配中,如何保持币值的稳定,是确保各分配主体切身利益的必要保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以及各国贸易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本国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决定一国通过国际贸易所取得的财富能否保持保值增值的关键。
3.从分配形态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预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内容,也遵循了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化趋势。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背景下,人类在社会产品分配上将更多地倾向于精神产品的分配,如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分配。为此,不断提高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实现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以及平抑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必然选择。
二、生产力发展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产品分配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产品分配主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分配的演绎轨迹分析,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那些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总体而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那些在当期生产力发展中起到最主要推动作用的生产要素,在当期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例如在农耕时代,劳动和土地的结合决定了在当时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定是劳动和土地,在现实分配中,其主要表现为拥有充沛劳动力和大量土地的人群,成为参与当时社会产品分配的主体,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是货币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物化的产品如原料、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直接表现为资本,工业化阶段生产的主要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原料、资源和劳动的不断组合过程。因此,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资本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下,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发展呈现新的格局,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主要要素,由此决定了以科学技术为表现形式的生产要素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就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产品分配而言,以技术为表现形式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现实的分配过程中,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主要通过技术专利或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二)各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分配中所起作用的演绎路径对当前解决分配问题的启示:
1.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是提高科技要素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比重的必然选择。各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分配中所起作用的演绎路径启示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代表最前沿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那个生产要素,即科学技术。理论上而言,科学技术在社会产品分配中能否居于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与生产发展方式相关,因此,当前为了使科学技术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技术人员收入水平,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从社会产品再分配角度考虑,为了加快发展以技术推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科技产业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研、教育等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产业的投入力度。因此,当前必须依靠财政的力量,通过再分配手段,加强科研、教育等方面投入,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2.提升出口贸易技术含量,实现出口贸易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我国参与全球产品分配比重的必然选择。从全球贸易角度分析,虽然贸易相对优势理论是当前发展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发展全球贸易的最终目的来看,发展全球贸易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纯地以资源消耗的方式去解决国内就业问题。为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要确立新的相对优势地位,就必须着眼于培育和发展当今世界发展最前沿的生产要素——先进的科学技术。总体来看,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出口贸易商品技术含量是实现我国贸易转型和在全球贸易分配中居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货币化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当前要关注世界货币主要发行国利用货币贬值,来进行全球范围内不公平的再分配。如前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现代特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全球产品分配所取得的分配所得,主要表现为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储备货币。就现今全球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特征而言,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定价机制上与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定价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以后,美元已宣布与黄金脱钩,美元正式成为由美联储发行的信用货币,美元的发行量不再受黄金持有量的制约;另一方面,美元在宣布与黄金脱钩的同时,其所处的世界货币的地位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理论上而言,在美元与黄金脱钩的背景下,如果美元币值保持稳定,则全球各国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取得的以美元为表现形式的外汇储备也将会保持稳定。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利用美元所处的世界货币地位,通过大量发行美元的形式对全球产品进行再分配。美元贬值直接侵蚀了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一些国家利益,其实质就是美国政府以美元贬值的方式,对各国通过国际贸易所获得的外汇储备,进行再次分配。作为一个贸易大国,自1999年年底入关之后,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攀升。当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近二万多亿美元,由于这些外汇储备直接以美元为主,在美元不断贬值的影响下,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出现大幅贬值,产生了较大损失。相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7月份我国启动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近20%,以二万亿美元外汇计算,我国外汇储备由于汇率升值而导致的损失就高达4000亿美元。当前,为了应对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发行国,通过货币贬值方式对我国存量外汇储备进行再分配,确保我国通过国际贸易所取得的外汇储备不受到损害,可采取如下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内部需求,适当缩小贸易顺差规模。
2.合理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通过不同外币之间的组合和掉期交易,充分应对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外汇储备贬值风险。
3.在确保投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合理的外汇投资,取得一定的外汇投资收益。当前,在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债券投资上,可以通过同一债券市场的不同期限债券的套利增加债券投资收益,对于国际上不同的债券市场,也可利用不同债券市场之间的债券收益率差异,在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债券的跨市场套利。为了应对全球通胀压力以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瓶径约束,当前也可以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国外的自然资源,当然,这部分投资所形成的矿产产权要防范被投资国矿产资源国有化的风险。
4.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单边商品输出型贸易结构,通过发展生产要素双边或多边互补贸易,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当前,可加大对非洲等自然源资源丰富国家的出口力度,实现商品出口与资源进口之间的均衡。
5.逐步推行人民币结算制度,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最终将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就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最终所有权而言,当前外国机构或个人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超过50%以上,因此,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将近20%的条件下,为了防止外资出逃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开始,相反应该扎紧资本市场的篱笆,通过在增量贸易中试行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方式,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定价权与维护本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分配利益的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当前要谨防国际资本市场大鳄利用商品定价权对于全球实体经济进行不公正再分配;要国际资本市场大鳄防止利用虚拟经济的投资优势,通过资本跨境投机,在虚拟经济领域,对不发达国家进行不公正的财富再分配。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产品生产者确定其在社会产品总额分配中所占比重的一个重要方式,从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贸易,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出口呈现明显的单边商品输出贸易特征。在全球出口贸易分工中,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属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出口又呈现出明显的供给刚性约束特征,由此决定了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具有绝对的定价权。在日常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往往会通过压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价格的方式,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实体经济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当今生产力发展最前沿的生产要素如产品的设计和创意等资源,其顺理成章地依靠所掌握的先进生产要素,在以国际贸易方式所进行的全球收入分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日常贸易中,其主要表现为西方高科技产品价格远远超出其生产成本,西方品牌消费品定价远远高于其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达国家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现代生产不可缺少而又不能生产的产品,由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较高定价。就品牌消费而言,由于品牌消费是现代消费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物质形态消费转向非物质形态消费即精神消费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发展经营,已经积累了众多流行于全球的消费品牌,鉴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消费品牌还没有形成等因素制约,由此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较高的消费品牌定价。
理论上而言,在货币信用化以及经济货币化背景下,一国不可贸易商品的定价与该国收入整体水平是匹配的,其主要表现为全球各国所实行的“低工资、低物价”制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些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开始进入发展中国家,大量购买这些发展中国家土地、矿藏等资源以及房地产等存量资产。国外投机资金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发展中国家存量资源、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低收入相匹配的资产价格相对较低,二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由于当前全球主要世界货币发行国本币发行不与黄金相挂钩,因此,理论上而言,这些来自于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资金对于发展中国家资产或资源的购买,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通过发行电子货币与发展中国家实物资产之间进行的不等价交换。大量国外投机资金进入发展中国家以后,他们会对发展中国家资产进行大幅抬升,然而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将这些涨幅已高的资产再卖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国内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以此来锁定和实现利润,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的再一次不公平分配。
此外,发达国家的投机资金除进入发展中国家存量资产、资源市场之外,还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证券、期货等市场,由于发展中国家证券、期货市场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而成熟的投资理念,在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选择上,往往深受发达国家影响,由此决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投资者在证券、期货市场的搏弈中,发达国家投资者往往会成为这场搏弈的最大赢家。从全球资本市场实际走势来看,发达国家投机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证券、期货市场的强力介入,摄取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国民财富。
五、调整和改善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系
就国民收入分配层次而言,初次分配是决定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基础,再分配是弥补、协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足的重要补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优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其侧重点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价格的初次分配,企业生产的社会产品可以抵补其生产成本,以满足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
(二)在生产要素按照价格进行初次分配过程中,应该确保劳动力价格的公平合理
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工资含量的描述,当前在确定劳动力市场价格时,要确保劳动力工资待遇一方面能够维持自身生存,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后续劳动力培养的需要。
(三)企业产品价格在弥补生产成本之后,还应该有一定的剩余,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进行社会产品的再分配
理论上而言,一定时间内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的企业产品不能单纯地用于简单再生产,为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产品用于弥补生产成本之后,还必须有一定的剩余,这些剩余一方面用于企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用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与财政再分配的关系
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再分配而言,当前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财政通过再分配手段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必须“取之有度”,不能妨碍市场主体正常的再生产
通常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财政再分配是否适度的标准,在运用这一指标进行财政再分配“适度性”衡量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财政收入的取得不能妨碍微观市场主体的正常生产经营,财政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取得收入,财政收入的增长应该与微观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实现良性互动,二是必须确定GDP指标是否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GDP指标是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有比例才能保持相对稳定,才能实现财政收支之间的匹配。
(二)财政再分配支出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的科学、合理性。
2.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的科学、合理性。
3.政府行政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的科学、合理性。从财政支出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政府部门掌握了财政支出分配的主导权,受既得利益影响,不排除一些政府部门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通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方式为本单位或小团体谋取利益。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部分政府部门灰色收入、单位小金库以及个人以权谋私等现象。此外,在分配政策制定上,当前存在的“教育倒三角”现象明显地是“利己”政策在教育中的反映。(所谓“教育倒三角”系指在教育投入中,存在高中、大学教育由私人负担,个人在职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由单位或国家财政负担的不正常现象。)
七.发展虚拟经济与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已成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主要渠道。为了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对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构,当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分红派现”的资本市场分配制度,确保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获取稳定、合法的投资收益。
(二)严格市场监管,保证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即时、真实,市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确保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得到切实保证。
(二)提高本土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使本土投资者在本国或国际资本市场与境外投资机构搏弈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通过本土投资机构高水平的资本投资,实现虚拟经济条件下全球财富再分配的净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