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江湖之前竞争激烈得像一片红海,随着“大可乐”等中小厂商的破产又成了一片血海 ,而手机圈的营销更像另外一个竞争同样激烈的圈——娱乐圈。
各种炒作、各种绯闻、各种撕逼。一个个号称“X布斯”的像素级COPY发布会,一堆堆号称“X粉”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套套花样翻新的邀请函…….至于口水横飞的撕逼,更是标配。哪个手机大佬发布会上要是不问候几句“友商”,那简直就是人品爆棚了。
这些乱象确实让不少真正的手机发烧友感到厌倦。中国人是不是只会这么做手机营销?
在一片唾沫星子中,这两年异军突起的一加手机分外扎眼。因为它一不撕逼,二不自我标榜情怀,但却卖的风风火火;而且不靠性价比,成为一款真正在国际上打响名气的中国品牌。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我将一加的营销总结为“慢步营销”,“慢步营销”指的是一加的营销哲学是“敢为天下后”,在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一步一步慢慢来,集中自身优势做出好产品、积累好口碑,不参与短视抢眼球的“撕逼营销”,每一次营销活动都为品牌的正面形象添砖加瓦。在行业“涨潮”的时候沉住性子一步一步来,在行业“退潮“的时候一大批裸泳的厂商退市,一加凭着“慢步营销”却能独占鳌头。
一加的“慢步营销”有以下几个特点:
10月14号,一加安安静静地公布了新品“一加手机X”的发布时间,各个行业的品牌却热热闹闹地纷纷发来了“贺电海报”。包括网易云音乐、携程、支付宝、QQ浏览器在内的各大合作伙伴,纷纷在微博上给一加发来祝贺。发布了一组“特别不像手机厂商的海报”的海报。在微博通常被用来做“撕逼营销比拼下限”的当下,一加用微博与合作伙伴
“互推”,这种不撕逼的方式就显得真心难得。
实际上,这组营销海报是一加手机“慢步营销”的又一个小尝试。
一加“慢步营销”的另一个经典案例便是去年轰动全国的“冰桶挑战”。彼时,一加手机刚刚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国外的社交媒体上刚刚兴起“冰桶挑战”,一加CEO刘作虎第一个引入到中国,并向周鸿祎、罗永浩等业界大腕发起挑战。无心插柳柳成荫,冰桶挑战随后引发了持续一周的全网狂欢,这也将一加的品牌地位瞬间拉升。套用英国人很喜欢说的一句话,The rest is the history。
一加手机刘作虎 发起ALS冰桶挑战
http://v.qq.com/cover/h/hizxq0o5ngpm4gs.html?vid=m0134ovhh0j
又譬如,大家都在用分众传媒的电梯框架广告卖手机,大家都是靠制造各种“宇宙跑分小王子”的概念来抢占眼球。而一加却另辟蹊径,通过品牌代言人韩寒的发问,让自己的代言人来“自嘲”一加的“蜗牛速度”,在线下的框架媒体进行引爆,成功与线上的社交网络结合。韩寒另类的“自嘲”营销反而取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韩寒对谈一加:外媒篇
http://v.qq.com/page/q/j/x/q0151qjevjx.html
也许一加自己都没想到,冰桶挑战、韩寒的“自嘲营销”等经典营销案例不但成就了手机大卖,也让习惯“撕逼营销”的手机行业添了一道有趣的新风景。
一加除了在国内市场有着不俗表现,其实国外市场才是一加真正的主战场,一加60%的销量来自于国际市场。
在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艰难过程中,在手机行业的倒闭潮中,中国企业已经必须走向国际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手机厂商们纷纷流洋过海。小米选择了相对落后的印度,而一加却选择了最成熟、挑剔的欧美市场。
一加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拥有了37万Facebook粉丝,14万Twitter粉丝,以及超过300万的YouTube浏览量。
在切入国际市场之初,一加便开始了进行了创意营销。一加在Facebook上发起了一个有趣的小活动,只要你砸掉你的手机,然后将手机上传到社交网络,便能获得一个全新的一加手机。万万没想到,几百万人纷纷报名参加,很多用户砸掉自己的苹果三星为了换的一个酷炫的一加手机。
粉碎手机Smash-the-past
http://v.qq.com/page/e/9/u/e0169fn2y9u.html
同时,一加也学习Gmail首创了邀请码制度,用户只能拿到的一加邀请码后才能购买一加手机,用户收货之后会裂变出一个全新的邀请码。凭借邀请码制度,一加成功在早期积累大量良好的用户口碑,在麻省理工大学,一加手机的购买邀请码模式正在计划写进他们的营销教材。
相较于一加的“慢步营销”,同时间起步的老罗的锤子手机则坚持风风火火的“情怀营销”,罗永浩确实是国内少见的市场营销高手,让大卫·奥格威提倡的大品牌概念真正的在国内落了地。利用一次次极具煽动性的“单口相声发布会”引爆情怀营销,在这个价值观沦丧的时代引起了强烈的消费者共鸣,让多少永远热泪盈眶的年轻人忘记产品的不足,下单支持老罗的情怀。
然而市场才是所有营销活动的审判者,T1的25w销量与一加手机150w的销量对比,结果不言自明。有时候广告人过分夸大了广告、品牌的作用,凡客诚品的营销活动在文人陈年的主持下一直都很精彩,可有的时候好的广告反而会让坏的产品死的更快。
我们曾经是Made in China,当我们转型成Brand in China的时候,国内广告人们除了短视的“撕逼营销”,能否有更多强调创意和正能量的营销方式,让中国诞生更多小而美的商业品牌?
王冠雄,转型教练。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每日一深度,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英国《金融时报》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业务咨询135211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