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都》谈习近平访英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物简介]姚树洁,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著名华裔经济学家,西安交通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在《亚洲经济文献期刊》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排名中位列第八。

10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北京时间今日凌晨,习近平抵达英国开始国事访问。

外界认为,此次习近平访英将以经济贸易为重点。中英双方许诺,两国合作将进入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的第二个“黄金10年”。为此,南都记者专访了目前执教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专家姚树洁教授。

目前中国与英国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高端制造、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依据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的行程安排,此次或将在高铁、航空和高端制造达成一些实质性的合作协议,而且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合适的路径。

姚树洁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告别快速增长阶段,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中国需在谋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升国内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对于拥有高端科技制造业的国家,中国可在继续吸收外国的技术和投资的同时,将中国技术“向外推”。

在姚树洁看来,中国外交在这一方面呈现了“双向”的特征:伴随着中国资本、技术和产品的走出去,他国技术也得以引进来。中国由此寻找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互补。

英国加入亚投行完全是从本国利益出发

南都:今年312日,英国正式申请作为意向创始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发达经济体,英国申请加入的动机是什么?

姚树洁:客观地说,英国加入亚投行不仅完全没有损失,而且可能为它带来极大的好处。长久以来,中国人习惯将英国理解成美国的孪生兄弟,但其实在是否加入亚投行这一问题的决策上,英国完全是从自己本国的利益出发来考虑的。

世界地缘政治局势变化不断,近十年中国迅速的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弱,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相对来言,英国的体量不及中美,“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借加入亚投行向中国靠近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就无可厚非。

南都:英国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姚树洁:总的来说,英国加入亚投行,利大于弊。本来英国在亚洲的投资市场就非常大,一旦以政府名义加入了亚投行,英国的一些企业和资本就有希望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反之,则可能失去那样的机会。

南都:英国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是否也是相似的逻辑?

姚树洁:是的。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而且中英之间也没有根本性的矛盾。英国跟中国走近,就能够从中国的市场中得到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英国将扮演重要角色

南都:英国会如何解读中国的这些倡议?

姚树洁:这些举措能够帮助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从前的国际贸易结算大都使用美元,少部分使用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人民币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国际不友好货币,处于“没人敢用”的状态。即便到目前,人民币仍然没有得到公开的承认。以美元结算存在的问题是极易受到汇率等因素影响,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为了减少贸易成本和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的想法应运而生。

南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英国将扮演什么角色?

姚树洁:虽然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势在必行,但目前世界其他经济体仍担心人民币本身的稳定性,中国需要通过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让人民币在国际上被接受的可能性逐步提升,甚至将来还可以作为外国的储备货币。

英国的金融中心城市伦敦恰好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平台的作用。英国可以借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成熟的平台让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以及作为世界型储备货币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去年三月,中英两国中央银行在伦敦签署人民币清算和结算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加强了伦敦作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地位。

南都:英国说要做中国在西方最有力的支持者,它还可以发挥哪些平台作用?

姚树洁:在国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也是筹措国际资金、吸引外国投资的一种方法。美国在外发行的主权债有三万亿美元,数额巨大;相比之下,中国发行主权债尚属一个新的尝试。在此之前,需制定一整套国际金融融资规章制度,在这方面中国一没经验,二没基础设备,需借用伦敦这一平台。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可能将会就这一问题探索合适的路径。

英国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成员,在人民币能否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一篮子货币问题上的表态也具有一定分量。如果中英两方能在金融关系上有所突破、提高英国对人民币的信任度的话,将会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英国发展地区差异很大,欲借此带动北方经济

南都:923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来到乌鲁木齐考察,意在推动双方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您认为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姚树洁:新疆连接着中亚和欧洲,是中国的战略要地,对于英国来说极具投资优势。同时对英国自身而言,他们也想借此带动北方经济。英国的情况和中国相似,地区发展差异很大。英国主要的经济金融中心集中在伦敦周围和英格兰南部,中部和北部相对较弱。我留意到,此次习近平返程时将路过曼彻斯特的机场,并从那里搭机回国。这一安排或有特殊意义:英国希望振兴英格兰北部经济,拟在那创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平衡南北的差别。

南都:中国对于英国振兴北方城市经济的计划,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姚树洁:中国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很大的,尤其是在高铁方面,中国具有较先进的技术。英国经济南北巨大差异主要由于交通的不便。倘若高铁项目可以达成,实现伦敦—伯明翰—爱丁堡三个大城市的贯通,将对平衡地区差异起到很大作用。此外,中国过去20年的西部大开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在交通、通讯领域都英国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除了经贸,两国公共外交方面也要努力

南都: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说,自己去年曾不无焦虑,英国在发展对华关系上已落在一些欧洲国家之后,需要迎头赶上。而现在,他说英国正实现赶超,英国正在成为欧洲乃至西方发展对华关系的“领头羊”。您怎么看?

姚树洁:我很认同。英国现在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情势恐怕有些弱势,需要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虽然也有一些意识形态的阻碍,但英国还是非常愿意以开放姿态对中国的,这从英国愿意将核心的核电、高铁等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房地产对中国开放,也能佐证。

中英外贸关系不如德国,但近一年来外贸增长很快。英国本来就有很大潜力,很多发展理念和技术跟中国有很大互补性。当然,中英贸易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不可预测性。第一,中英有大量的贸易逆差,中国进口少出口多,而中德贸易则有顺差,中国进口多出口少,我认为这是比较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市场比较大。

另外,中德间互信较好,但德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国际政治、世界言论方面影响力恐不如英国。英国的很多传媒是用英语发出来的,它的影响力要比德国大。我认为,中英两国的关系除了在经贸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在公共外交方面也要努力。

实习生 卫佳铭 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