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泡沫真相


 

      随着一批O2O项目的接连关张,O2O泡沫论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就在上周,此前宣称将于今年11月在新三板上市的上门洗车O2O平台“e洗车”关闭在线洗车和在线保养业务,由此引发人们对于O2O商业模式的集中探讨,唱衰者较多。实际上,在“e洗车”之前,已经有“饭是钢外卖”、“好这口”、“家装360”、“美装”、“云洗车”、“打的啦”、“美丽专家”等一大批生活服务类O2O项目关闭,与此同时,很多O2O运营者也发现,进入2015年,新项目存活周期越来越短、融资难度越来越大,O2O面临泡沫破灭的风险。

泡沫都是自己吹起来的

我觉得这不是坏事,大约15年前,当Mosaic(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获普遍使用和能够显示图片的网页浏览器)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万维网)出现后,互联网以其资讯传播的及时性、世界性、免费性、双向性迅速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一批新兴概念如: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等迷住了年轻人才,吸引了风险资本,短时间内大量人才、资金相继涌入互联网行业,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因此迅速崛起,然而由于技术不成熟,且同类项企业太多,最终造就了1995-2001年的互联网经济泡沫。泡沫过后人们发现,当年热衷的浏览器、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产品最终只有那么2-3个,大部分都作为经济泡沫被挤出了行业之外。当今的O2O项目多少与当年有些类似。

O2O之所有也存在泡沫与互联网本身特性有着密切关系,首先O2O模式扩大了屌丝的商业发言权,他们发现一个IDEA就可以撬动一个行业,于是纷纷试水;其次,O2O的确能让商业更加透明化,通过在线展示、预付不仅让人们在消费之前了解了产品本身更获得了第三方平台的信用保障,更重要的是,互动评论给了消费者一个基本的参考标准,这也是O2O模式在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领域得以疯长的主要原因;再者,面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巨大风口,O2O被认为是屌丝实现人生逆袭的最可能、最重要方式,也是刷存在感的必要手段。

外因层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最重要因素。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人们总希望创建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拉动和刺激经济增长,其中“降本增效”是一种常种手段,而O2O正好具备这样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消费者消费前的信任感。其次,在经济增长放缓,传统产业发展趋稳或者下滑时,资本必然向新模式新技术转移,这就造就了风投对O2O项目的青睐。另外一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的劳动力需要有新的就业出路,因此轻资产的O2O项目变成了全社会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

内外部因素的相互叠加最终让资本、人才、技术过度集中,从而出现了所谓的“O2O”泡沫,泡沫的根源在于商业模式的内核产品对于市场而言要么“供不足求(硬生生创造出来的需求,实际上并非公众真实需要)、要么供过于求。

有用的不怕挤泡沫

我们常说“一个刚需胜过一个好产品”,正如我们前面所讲,O2O本身不仅解决了消费透明度的问题,也解决了信息传播与第三方保障的问题,本质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问题是,当一个O2O商业模式建立,其核心功能是不是解决了人们的刚性需求,而且又有持续改进能力,倘若是,我觉得就不是泡沫。在O2O项目的玩法上,资本玩家的基本套路是:先设计一套商业模式,再建立一个商业平台(APP、微信等随便),紧接着通过优惠、烧钱等方式吸引公众关注培养消费习惯,再创造大数据体系,吸引战略投资,最后上市变现。对于屌丝创业者而言,他们的逻辑时:想个点子找个理念,找点人凑点钱,换点货搞点活动攒点人气,开发点产品卖给粉丝,然后开始嫁接各种零碎资源依靠与粉丝的亲情关系实现O2O项目运转,赚钱小钱。无论哪种方式,如果立足于赚一笔就撤,必然只会为了拉粉而拉粉,只会将大批资金投入用于寻找泡沫用户,相信很多O2O项目的创业者都有同感,即有优惠、有补贴,用户蜂拥而至,而一旦优惠补贴取消,用户便成为死粉,甚至弃你而去,如果反复测试都出现这样的效果。这就说明,你所提供的服务并非刚需。

所有大公司的成功都伴随着无数小项目、小公司的失败,作为O2O项目,我认为衡量其价值的核心的只有两个,一是提供的服务是不是真正的刚需,二是提供的产品质量是不是真的好、真的优,如果没有这两个,即使你有数千万的粉丝,有足以让市场估值超过几十亿的表象数据,结果可能真的仅仅是个泡沫。况且,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用户是可以用“买”的,数据是可以“做”的,表象的数据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有刚需、好服务才是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