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传承早已没落、腐败、价值异化,麻木不仁且灵魂空心化。亟待警醒。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长期脱节引发的价值撕裂,正威胁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威胁着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维层面的思想偏离和价值扭曲,正引发严峻的民族和民生生态危机;挽救的源头和根本,或要从对家庭和家族的引领做起;因此,构建基于思想、教育、文化等的家族传承价值体系意义非凡。
一、话题缘起
因各界友人提议写一篇家族传承相关文章或评论,以唤起社会关注和重视,为此撰文,抛砖引玉、试为引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同时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很多家庭失落了,失落于他们物质富有的阶段,家庭小屋成了多种问题的重灾区。我们发现,中华优良的传统和传承正没落于偏远的村野、繁华的都市,取代朴质淡定的,是浮躁和恐慌;民族糟粕和族群陋习大行其道,迷信盛行、金钱至上、诚信凋零;特别在这信仰缺位的房地产后泡沫时期,互联网新经济推波助澜,整个社会充斥着血腥的金钱欲望,不理性、甚至疯狂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到处是传授赚钱大法的讲堂,我们眼前轻易就能重现这样的情形:那些本已达到小康甚至富裕水平的人们,正激情呼应着投资讲师的互动环节“这样的机会好不好,好,你要不要投资,要……”,在这样的历史时期,金钱取代事业的内涵,家庭关注度旁落,社会幸福指数正在被野蛮地淹没。
当家族传承的主题被提起时,有人觉得为时尚早,中国人的整体素质还没有发展到谈论家族传承的阶段,言下之意是当前的任务还是赚钱;也有人说,家族传承的实践,当前只适合在中国部分更有传承基础的地区试行,还明确指出了上海、苏杭等地域;还有人说,很多家庭本来就没有祖上传承,家族传承无从谈起;还有人说,家族传承是大家族、达官贵人的事情,从来都与普通家庭无关;更有漠视者、故意回避者、暗地嘲讽者,等等。这些话语看似都有那么一些道理,但事实上已与本意背离。
家族传承,这样的字眼,有人说太沉重,有人说合适;本文以为,星星之火志在燎原,越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有些信念更需要去建构、践行、坚守,决不因为力量还很微弱就不去做;无论在和平发展时期、还是在战争艰难年代,无论在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在经济困难时代,家族传承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力量。如今,正是担当的时候。
二、概念追溯
(一)概念一:地主
地主是政治的产物,是曾经被妖魔化的历史名词。地主的称谓,对于没有实际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笔者对地主的认知,始于孩提时的电影、书籍、先人传述。小时候片面的听了很多对地主阶层的负面评价,现在细细回味,有了不同过往的感知,旧社会绝大多数地主不过比其他家庭多几斗米、几亩地而已,地主阶层仍然是淳朴善良并有更高觉悟的群体。
为什么提及地主阶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正是因为地主家里多了一点粮食,多了一些资产,他们才有条件让儿女读私塾,学礼数、图齐家,也是这样的一个阶层,构成过去中国社会最为庞大的思想传承体系。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有很多地主后人流落海外,这些人当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杰出领袖;他们成就的取得绝非偶然,不只是凭着艰苦奋斗,他们当中有很大比例的人来自中国大陆早期的地主家庭、接受过教育或传承影响。
有一种思潮认为,现如今中国的文化传承断层了,原因之一就是地主阶层消亡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之殇;在新一轮东方文化传承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榜样作用的,不是中国大陆、而是台湾,甚至也包含东南亚,这值得我们深思。
(二)概念二:泛世家
在更加封闭的古代社会,传统意识形态为世家传承的稳定性提供保障,这里的世家并不专门指社会上流阶层、贵族名流,应涵盖更多为传承做出贡献的家庭和家族,包括贵族名流、书香门第、工商业主、医生和留洋归来的人士等,为泛世家。在明清及更早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信仰是单纯而笃定的,伴随着三纲五常等思想被家家户户理所当然的接受、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构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东方传承。
中国历史,迄今,都是一部由泛世家群体引领的、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泛世家传承的轨迹,往往代表着相应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因而,推动历史发展,世家传承的贡献至关重要。当今,新时期的泛世家仍需为传承做出贡献,但是,自觉引领传承的世家与泛世家和总群体相比,比例差异巨大,需引发警醒;同时家族传承存在严重的价值异化,以财富传承、企业传承为核心使命的意识形态经由形形色色的“组织”或“学者”重笔渲染,渐渐渗透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血脉,而家庭责任、家族使命、社会使命的部分,都成了服务于家族财富传承的书面陈设,同时,包藏祸心的伪传承肆行。是谁把当代泛世家引向此境,发人深思,倍感沉重。
三、传承界定
从期刊网和互联网检索到的“家族传承”关联主题文章不多,且都以财富继承、企业继承为立足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有其内在价值,但与笔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价值认同冲突。值得庆幸的是,诸多教育研究先行者从教育导入,为家庭和家族的思想传承著书立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清晰“家族传承”的概念本位,本文以为有必要尝试对家族传承进行界定。
(一)内涵:家族传承的核心内涵是思想传承,包含精神传承、意志传承、责任和使命感传承等;不把子承父业的财富、企业传承作为必然的内涵。总之,家族传承不以物质和经济为核心价值,财富和资产仅为家族传承的一种支持条件,或只是传承的一部分。
(二)对象:家族传承不是权贵阶层的特权或专属,家族传承属于有传承愿景的任意家庭,反过来说,不是权贵家庭都匹配得起家族传承。家族传承益及整个社会、每个家庭、每个人、子孙后代,甚至整个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这才是家族传承的价值终点。
(三)方式:家族传承以教育为载体,以文化方式呈现,是一种精神世界和灵魂层面的存在。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学习、工作、生活的长期积累,通过认知、经验、资源的积累,通过整理、总结、传播的积累,通过教育的形式,最终以文化或类文化的形态代代相传、世代繁衍发展。
(四)图腾:家族传承常常以榜样家庭为精神支柱、旗帜和依靠,以家族中成就最高或名望最高的个体成员为榜样个人或精神领袖,具有宗族图腾的意义。
(五)信仰:家族传承是一种关系稳固的自然信仰体,与宗教派系惊人相似,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比宗教更紧密;家族传承始于家庭传承,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和前提,构建和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组织关系,是亲缘影响由内向外长期作用的结果。
四、价值重构
(一)家族传承社会化
长期以来,要实现家族传承的体系建构并不容易,其责任归属模糊不清,到底是政府、家庭、公共或准公共组织、还是教育者?我们不难想到这样的一个结果,那就是以上的对象都可能推诿;如家庭会把责任推向政府,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责任,起码在社会伦理导向、舆论支持、教育配套、公共资源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应有所表现;政府则可能把责任踢回给家庭,认为这是每个家庭的事情,政府最多是鼓励公共组织为传承发展提供协助,政府甚至还有可能为了更多考虑,对家族传承发展设置障碍;迄今,公共或准公共组织的作用和价值都没有展现出来,还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完善;而来自非公共平台的支持(包含非公共教育),由于商业性过度,普遍存在社会成本、质量、效果、益及面以及价值负载的偏差,除此,还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试图建构基于集权式思想控制的官本位体系。
本文以为,家族传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不是一个家族,更不是一个家庭的私人事务;政府、企业、教育者、社团、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成为家族传承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其中,以家庭为最基础的单位,家庭应当主动、积极的担当好家族传承的先行者;教育者对引领家族传承发展的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家族传承全面融入社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家族传承社会化。
(二)颠覆物质中心论
探究家族传承,对一个处于谋求生计阶段的家庭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当谋生成了每天的重心甚至全部的时候,当家人常团聚都成为奢求的时候,家族传承便逐渐被异化,被剥离于贫困家庭、普通家庭,慢慢演化成一种特权或类似特权。则以物质财富继承为主导向的模式几乎成为真理,被倡导、被践行、被歌颂,膜拜有钱人成为时尚,有钱人的话成为意旨箴言,“成功就是真理”、“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从而导致物欲横流、显摆攀比、信仰迷失等社会问题极度严重,继而,越来越多富裕家庭的事业继承也面临着质量挑战,家族传承为权贵专属的假定情形并没有令人满意。如此看来,在家族传承阶层化专属的背景下,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家族传承可能让一个家庭走向永不满足、永无休止的追逐,容易导致社会性的持续亢奋、高压,更容易超越道德底线、伦理底线、法律底线,这背后正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覆灭危机,特别在当前充满诱惑的泡沫经济时代;这正是“家族传承空心化”的结果。
倡导“家族传承实心化”,心,乃是内心,是精神世界,家族传承实心化以思想传承为核心,以教育为载体,是家族传承思潮由“经济中心”向“家庭中心”的最终回归;然而,目前尚面临物质中心化思潮的严重对抗,存在不可忽视的客观障碍;因此,家族传承体系的重构,首先要坚决颠覆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现行传承价值体系,否则就是空谈。
(三)重构东方家庭传统
过去的三纲五常,虽然曾经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过贡献,但实为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辩护,从而养成国民的奴性。另一方面,中国从近代以来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实际进程缓慢,成效并不明显,此外,十九世纪下叶的国际女权运动对中国女性的传统观念带来极大冲击,由于传播途径和形式等多种原因,人们对男女平等的认知出现多种偏差,平均主义、公平主义等极端平等主义思潮涌现,出现了诸如女性规定午餐妻子做饭,晚餐由丈夫做饭等硬性要求,对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不安。实际上,受到极端平等主义影响的绝大多数家庭,由于超越理性情感关系的支撑,斤斤计较、利欲凸显、敌对情绪上扬,这样的家庭,幸福指数普遍偏低。
重构东方家庭传统是去除中华传统糟粕、留存精华、融入新生理念,构建基于性别、体能、角色、专长和趣向的家庭常态分工模型,让人们意识到家庭的责任和分工是基于人性天然和客观互补的长期结果,是健康家庭的理性回归。重构是颠覆过往,建立新型秩序的过程,基于两性情感、亲情、爱,家庭成员各善其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从以男人为中心的伦理秩序向以“家庭中心”的方向转移,建构一种更近似于亲情友情型、良师益友型的家庭秩序;这样的家庭更有安全感,更容易赋予家庭成员轻松、温馨的感受,更容易幸福和满足。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新型家庭,已悄然兴起。
(四)确立思想中心论
家族传承体系的重构,需要在颠覆物质中心化的前提下,回归家族传承实心化,以思想传承为核心价值、以教育为载体、通过文化方式呈现。新的家族传承价值体系由此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家庭、家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成为家庭教育、家族教育的纲领,以此为根本,去构建更加完善的第三个系统化教育形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补共存、相互促进。但我们仍应强调,家庭传承、家族传承教育的意义,要优先于其他任意形态,她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取代的优先地位,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尤其关键。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简单的口口相传实现思想、素养、技能、责任、使命等的传承,这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呈现,如今,文化呈现的方式更加多质化、多样化;同样,来源也更加丰富。因此,家族传承并不再局限于上辈人的经验传播,也不局限于家庭和家族内部的私授,海量的资讯和知识为家族传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有机养分,还要善于辨别良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传承构建更加便利可行,更具特色、差异化的家族传承时代很快到来。今天,只要我们勇敢的掀起这面家族传承变革的旗帜,明天,以思想传承为核心价值的家族传承必定成为中华民族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并铸就中华民族新的里程碑,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伟大贡献。
五、传承践行
践行家族传承,往往容易迷失目标,人们经常把处于工具(或途径)地位的事业发展及财富积累摆到人生目标的错误位置上。首先,人生的基本的目标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生存和安全需要的初级阶段,二是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阶段;对于任意家庭来说,只有把以上两个阶段都建立在幸福和传承的终极目标上面,才能找到人生的港湾。家族传承践行,首先,需要传承的基本单位—家庭的主动承担,每个家庭和家庭成员都把责任和使命作为人生最初始和最基本的认知,那么这些个体必将具备更多健康属性,起码不容易成为妨害社会的人;其次,家族传承需要每个家庭及家庭成员都秉持终身学习的传统,每个家庭和家庭成员都善于从资讯和知识中吸取精华和养分,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再次,家族传承要求每个家庭和家庭成员富有理想,人生目标明确;同时,家族传承会要求人们认真对待工作、有高贵的品质和人格,自信并谦卑。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祖上是没有遗留更多的草根家庭,他们长期在生存线上挣扎,没有被唤起传承的主动意识,也没有能力顾及对家族、邻里等的更多支持,但是,朴素、勤劳、友善待人等,本身就是最为珍贵的传承。家族传承践行,只言片语不足以称述清楚,下面通过一些情景案例,来帮助阐述家族传承的践行。
情景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浙江有一位前清进士,他告诫儿女,不从政、也不从商,就做个农民或手艺人,男耕女织。他选择女婿的条件是“路平凳洁,柴干茶快、猪肥狗严、满出平进”,十六字诀涵盖了对家风的要求,后来女儿嫁给了一位勤劳的丈夫,再后来,他女婿经营了一家算盘厂,口碑相当不错,邻居和村里人生活有困难来借米时,他女儿总是“升满而出”,等到来归还的时候,则“升平而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从进士的治家之道、其女儿的持家之道中感受家族传承的力量,不仅是承担家庭责任,更主动承载着社会责任、社会使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贵族气息。
情景二:有一位工厂老板太太,并没有窈窕淑女的身材,也没有华丽的服饰,她看起来有些肥胖,有些矮小;她和他老公通过开作坊、开工厂,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慢慢变成有钱人家;虽然这样,她还是那么朴素、勤劳,也没有任何架子,她始终关心工人,对有困难的人家慷慨相助;她在任何时候都能安静的微笑、淡定如泰山,给人安全和舒适感。这正是继承了中华优良传统的一位企业主,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承载住许许多多家庭的生计和期望,才能不断强化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人心所向,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的规模和格局更有望突破瓶颈、即便在经济低迷时期,也更容易顺利跨越。这就是传承实心化的表现。
情景三:记得小时候经常开家庭会议,由祖父定期召集并主持,仪式庄严,过程有序,主题明确,总是富有成效;后来,在祖父的引领下,在自家宅地上盖了宗族议事楼“阳泽楼”,家族和宗族有了议事的专门场所,并引入部分管理规范;此举改变了过去宗族祠堂议事制的传统,更加近似于现代标准化公共管理模式的家族办公室议事制模型,议事楼还配备乒乓球等健身设施。基于切身体会,笔者以为,家族传承有利于分解社会公共管理压力,更承载着家庭、家族和社会使命,在族人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象征着族群安全、团结、和谐、信心和对未来的盼头,并不断强化、辐射和传递。
情景四:在一个并不宽裕的书香小家庭里,育有儿女,皆培养成人,儿女自小知书达礼,懂得责任担当,家庭洋溢着幸福和生机,这就是家庭传承,最微小的传承单位;而实现广大微小家庭的传承建构,正是这一时代最神圣、最伟大的使命,同样,艰巨而任重道远。
六、觉醒呼吁
家族,以家庭为基本元素,是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的重要纽带,家族传承,无疑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支撑之一,更是源头;特别在独子、少子化时代,家族传承对于透解人性、缓解孤独、化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当然,家族传承还有太多的内涵,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究。
家族传承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暮然回首,中国家族传承早已没落、腐败、价值异化,麻木不仁且灵魂空心化,这份沉重和严峻,时刻敲打我们灵魂深处那份久违的血性和良知。本文抛砖引玉,意在呼吁社会觉醒。
(2015年6月18日 于深圳,谨献给祖父100周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