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收缩并非不看好中国 银监会鼓励中资银行走出去


 “外资在华发展非常快,近年其在华资产和利润增长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9月28日,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在银监会召开银行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向经济观察网表示,随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外资银行在创新业务方面仍具有优势。

近年银监会已数次发表欢迎外资行在华开展业务的观点,并在今年6月份颁布《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办法》规定,拟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外国银行将其在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由其单独出资的外商独资银行,分为改制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新办法删除了一批已经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并对许可程序进行了精简。

然而,受累于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不良贷款连续数年双升,中国银行业正遭遇股改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虽然中国股市出现大幅波动,人民币也呈贬值趋势,确实会对投资在中国市场的资金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我认为很多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所看重的是中长期的发展。”卢森堡金融推广署CEO马可宁向经济观察网称,目前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投资的需求还是非常强劲的,也有很多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人民币计值的产品,有很多金融机构投资中国市场。

中资银行走出去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设立了55家一级分支机构(其中,子行15家,分行31家,代表处8家,合资银行1家)。

“从机构类型看,五大行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构布局初具规模。从地域分布看,中资银行在东南亚和西亚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相对集中,在中亚、独联体地区布局还有很大空间。”范文仲称。

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资银行海外布局将加快,而银监会也积极拓展和深化线国家的跨境银行业监管合作,为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截至今年6月末,银监会已与27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或合作换文,具体包括:蒙古俄罗斯中亚7国中的5个国家、东南亚11国中的7个国家、南亚8国中的2个国家、中东欧16国的4个国家、独联体其它6国中的2个国家以及西亚北非16国中的7个国家。在MOU框架下,银监会与有关国家监管当局同意在信息交换等方面加强监管合作。下一步,银监会将加快推动与沿线尚未正式建立监管合作机制的国家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对接,工商银行孟买分行发挥中印经贸往来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在印中资企业的合作,积极搭建中印投资信息平台,加强对印度投资准入、政策环境、法律和税务政策的宣传推广,为中国企业出海印度做好全面的投融资业务支持。

据记者了解,在创新金融体系及搭建专业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股份制银行也在入推进集团化运作。

今年6月24日,中信银行联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建设、中信重工等多家中信集团下属公司宣布,投融资7000多亿元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其中,中信银行提供超过4000亿元融资支持,并设立“一带一路”基金,首期基金规模将达200亿元。

浦发银行总行相关部门与“一带一路”沿线12家分行提前规划,共同推进制定“一带一路”金融服务规划。浦发银行已储备项目近280个,项目总规模超过2万亿,融资需求近4000亿元。

浦发银行贸易与金融现金管理部总经理杨斌表示,“一带一路”的项目金融需求和资金来源必定是多元化的,在金融混业、跨界经营的大背景下,浦发银行在资源配置倾斜的基础上,将加强与上海信托、浦银国际、浦银租赁、浦银安盛基金等成员单位的协同合作,加快形成集团化经营优势,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整合的金融服务。

外资银行收缩并非不看好中国

“近年外资行在华发展非常快,其资产和利润增长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外资银行在创新业务方面仍具有优势。”范文仲称,随着新政策、新措施以及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商业环境,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将有更多的空间和机遇。

但从近年多条实例来看,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正呈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2015年7月15日,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的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100%股权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挂牌价格680亿港元。中银香港要求受让方一次性付款,这势必增加转让的难度。

5月,恒生银行行以配售方式向多个机构投资者出售所持的9.5亿股兴业银行股权,完成交易后,恒生银行持有兴业银行股权由4.99%降至0.88%;1月,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出售15亿欧元的中信银行股份,拟获净利4亿欧元左右。而美银和高盛在2013年分别出售了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

  这份名单还可以更长,2012年3月,花旗银行通过大宗交易清仓所持的5.06亿股浦发银行股权;2013年7月,德意志银行正式关闭最后一家在华零售业务支行;2013年末汇丰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机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已经签订一项协议,向Banco Santander, S.A.出售其于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8%股权。

在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加大对外开放,鼓励外国投资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时代,为何外资行纷纷从国内银行业撤离?

“自金融危机以来,为满足巴塞尔协议III全球性的要求,出售非核心资产的银行在进行新一轮全球业务调整。”范文仲称。

目前已被提名为亚投行首任行长的金立群,此前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外资行撤出中国市场有多方面原因,并非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和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其缩减在华投资主要源于欧美银行为满足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不得不卖出非核心业务;以及中国银行业规模相当庞大,股价较低,外资行入股后,仍很难推动股价上涨,相对而言,中小银行股价较高,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可以预计中小银行,尤其是特色的中小行将迎来外资行入股潮。

银监会官网显示,经过30多年发展,在华外资银行机构网络不断扩展,业务快速增加。在过去5年里,外资银行总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截至2014年末,外资银行在我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9个城市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97家外国银行分行,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47个国家(地区)的158家银行还在华设立了182家代表处。

人民币适度贬值不改长期投资者信心

虽然中国经济持续低迷,股市波动幅度较大,人民币也呈现贬值趋势,但马可宁认为,很多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很有信心。

“在过去两年中,欧元贬值了20%,人民币只有4%左右,中国经济还是有比较好的走势。” 马可宁称,中国经济比欧洲的很多资本市场要好很多,因为欧洲的有些资本市场出现了负利率,同时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收益率为0.5%,甚至更低,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看好人民币前景。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人民币贬值及股市低迷,对外资银行及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影响并不大,相对于其他市场,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

“我们这一次来到北京,也和中国政府相关的部门有一些沟通,如何扫除一些技术上的障碍,让我们的投资者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得这些投资的许可,目前我们和中国政府的探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能够帮助欧洲和世界上的投资者更好的投资中国的资本商场。”马可宁称。

实际上与马可宁同行来华的包括卢森堡金融行业联合会与卢森堡保险行业主席、卢森堡银行家协会主席、卢森堡基金行业协会理事长、卢森堡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等多位卢森堡金融行业各个相关领域的主要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