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离成功更近?(10月6日)


如何离成功更近?(10月6日)
 
关键词:成功  世俗  背书
 
每个生命都有终点,当你从生命的倒计时开始,到最终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在反思自己的一生,做过哪些值得自豪的事情;或者你会有莫名的感伤?因为所遵循的都是别人设定的规矩,拿来作为准绳的只是别人设定的标准。
其实人生的整个过程,随着成长成熟直至暮年残年,最多的是而就是在这两种情绪之间抗争,一种是不甘心与憧憬,一种是没办法与无奈。当不甘心的情绪占据上风,在憧憬之余会留下遗憾;当没办法的情绪占了上风,在无奈之中反而会安然释然。
 
曾经有大学同窗,在结婚当老爸之后跟贾春宝感慨:
读书的时候谈恋爱,外人就说该学习的时候不好好学习,这孩子有问题,由此抑制恋爱的冲动、好好学习证明自己没问题;离开校园多年依然单身,外人就说都这么大了还不恋爱,这孩子有问题,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而恋爱了;恋爱多年都未结婚,外人说你都恋爱这么久了还不结婚,肯定有问题,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而结婚了;结婚之后数年没要孩子,外人说TA都结婚这么久了还没孩子,肯定有问题,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而要了孩子。有了孩子之后,就会把孩子的表现是否正常,作为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
人这一辈子就是在不断证明自己“很正常”没问题,是活在别人设定的规矩与标准之中的。甚至某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结婚,不惜一切包办婚姻、态度强硬,即使孩子在结婚之后再“闪离”,或者婚后日子过得不开心,都与自己无关了。
平心而论,包办子女的婚姻是怨不得父母的,因为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似乎子女不婚不育,就是大不孝,就是失败,那更多的是指向自己的失败。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五福之家”是很难企及的,但依然时刻以十全十美的标准要求自己,似乎有缺憾就意味着没追求,而任何缺憾放大了来看就是失败。而且那些标准都是不相关的人制订的,均并非出自本心。
 
事实证明,我们都是在同样的逻辑中重复。
你以为你受到高等教育、找到了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有不错的伴侣、生活无忧就是成功?大错特错了!其实那不过是你对别人所设定标准的认同。
没有出众的才华和过人的毅力,是根本没办法在残酷的考试中高中榜首的。——所谓“寒门取士”也仅仅是象征意义的。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隋炀帝首开科举取士以来,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上,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人文武状元加在一起也不过八百多人而已。即使科举考试具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励志效果,但实际上,真正出自寒门的状元总数仅仅为50人上下。
 
人是群体动物,证明自己的价值,仅仅在于自己并不孤独,有属于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价值呈现方式。我们更多地认为,自己虽然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评价,也算是足以自得了。
世人所谓的成功,是得到别人的认同,是基于抱团取暖的那种归属感;而自己的成功是在被需要、被认同基础之上,生活有稳定的保障,我们所追求的成功,是被别人需要,而不单纯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所谓认同也是彼此双向的。你认同并服从别人、以别人设定的标准要求自己,照别人说的去做,只是希望对方也反过来可以认同自己,不要把自己边缘化,不要抛弃自己,而并非真切地认同别人。
所谓认同的本质不过是彼此提供背书。人的成功之关键是要找到为自己提供背书的人,自己并不是被社会边缘化并且抛弃的人,而是有一技之长,对别人有帮助的人,是可以自食其力,有自己的价值的人。
 
人的努力是需要先闭上眼睛,再睁开眼睛的。闭上眼睛进入属于自己的世界,睁开眼睛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闭上眼睛的时候,是放松的、惬意的,愉悦的,因为那个世界只有自己存在;当别人看不惯你的时候,你总是会说,我有自己的价值,只不过你不懂我的世界。
当你睁开眼睛融入外部世界,就会感觉很多事情都没办法;但当你闭上眼睛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总是会感觉不甘心。所以才会睁开眼睛去寻找机会,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那些仅仅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往往就会被人认为是不成功的;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跟别人在一起,就是成功的。
但是在睁开眼睛的时候,却是惊慌的,是恐惧的,是焦虑的,是迷茫的,当我们放弃自己去追求在世人眼中的成功,总是会发现我们会陷入迷茫,因为总是要去讨好那么多与自己无关的人。虽然世人的要求有很多共性,但同样存在很多个性,自己实在难以实现每个人共性与个性之和所形成的成功标准。
成功原本就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而更多的是内心感受。要想让自己距离成功更近一些,就需要更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设定并努力追求自身设定的成功标准。
 
贾春宝
2015年10月6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