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奢侈品的自省


中国奢侈品的自省

 (原载《中国奢侈品》杂志2015年8月刊 [奢市攻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奢侈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古代的时候,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都算得上是奢侈品,外国的贵族,有身份的人都想得到这些东西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在十七世纪,中国垄断全世界王公贵族最爱的丝绸1000多年,欧洲上层最爱的茶叶出自中国,中国的瓷器风靡全世界,在各国都价比黄金,这些都是古代奢侈品的成就,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但历经多年的变迁,辉煌的过去不复存在,近代人民经历了痛苦的生活之后,原本的民族自信与骄傲丧失了,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国的文化入侵和经济入侵,部分人开始盲目崇拜,过洋节,买洋货。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国 旅游的机会增多,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有些人对外国的奢侈品趋之若鹜。排着队在外国的奢侈品店买东西,弄得人家不得不对中国人限购,有时候看到都害怕。说我们部分的中国人对外国奢侈品的崇拜太疯狂了,这让很多外国人都接受不了。

而为什么我们这一传统奢侈品大国的部分群体会去那么疯狂的购买外国奢侈品,而对于自己国内产品没什么兴趣,这就要说到我国的奢侈品发展问题了。第一点就是部分民众缺乏民族自信,由于缺乏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对于本国产品不信任。自古代的辉煌历史以后,我国的奢侈品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古代时的辉煌,很多人几乎快要忘了我们是曾经是奢侈品大国,也快要忘了那些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珍贵产品是我们曾经强大的原因之一。而改革开放之后,只顾着去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东西了,而却忘了发展我们这么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其实在学习西方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东西拿来用可以,但不能完全西化。外国的精美产品我们可以喜欢,因为毕竟在随着经济发展之后,我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对外开放,我们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自己本土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东西。一些国民应该自省,为什么别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奢侈品牌做大做强,而我国的奢侈品牌却鲜有问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产品,没有东西,而是我们没有信心。他们认为背个LV包就是高档,买个香奈儿就是品位,戴个劳力士就是身份的象征。可他们忘了其实在我国穿丝绸就能代表富贵,多读好书就可以有品位,学习茶艺后喝杯好茶便可以彰显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其全身充斥着商业的气息不如回归本土,让自己显得有文化内涵。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时候,忽略了本民族产品的经济带动能力,淡化了本民族产品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国原有的奢侈品被大家淡忘。经济危机之后,全球奢侈品市场迅速"东移",中国成为其中的主要战略要地,全球奢侈品品牌纷纷入驻中国市场,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本土奢侈品品牌的疲软现状。为什么我们有东西,但是却缺乏知名品牌。原因就是我们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而缺乏宣传,没有对其赋予文化内涵。其实我国的丝绸质量上乘,完全不次于国际知名品牌。

而自习近平上台以后,我们的第一夫人在出访时穿的都是国产品牌,用的都是国产商品,穿出了中国人的风采,穿出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这相当于对我国品牌做无形的宣传,让国内外人士都关注我们的本土品牌,让大家都知道原来中国也有这么好的品牌,正因为此我国的本土品牌又“活”了起来。因此发展本国品牌,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国内企业也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仅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还要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行不通了,要在“酒香”的前提下,做好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品牌发展上赋予其文化内涵,用文化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打造我国的奢侈品牌。国民也应担负起历史使命,提高民族自信心,支持国内品牌,拉动内需,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推动本国奢侈品牌的产生并走向国际。

为什么香奈儿、迪奥、劳力士、古驰等奢侈品牌可以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因为它有知名度,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被赋予了某种文化内涵或经典故事,而且在长期的市场运作下,这些东西成为了人们身份的象征。而我国的丝绸,茶,瓷器等同样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品牌塑造。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丝绸、茶、瓷器也都是拥有历史属性的产品,因此把这些产品塑造成知名品牌并不难。所以我们不能坐等中国市场被外国品牌霸占,要发展我们自己的品牌并把市场扭转过来,不仅要在国内发展,更要走出国门,塑造出代表中国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