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而言创新需要社会脱胎换骨的制度涅磐
——也许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认为创新只是政府政策的取向或者说号召,一个文件就成了。这是妄想!创新是经济社会文明的产物,是社会文明涅槃的光辉,不是文字概念,更不是口号,中国社会要从资源消耗支撑的制造型,向民智民力集成的创造型转轨,要全面打造创新型社会,没有脱胎换骨的社会革新是难以实现的。
11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送了一条作为中央顶层设计智囊核心之一的山东省省长郭树清一句震撼性的话:“我们现在最大的弱点就是,创新能力还不强。”郭省长的确讲了大实话。而严格地讲,作为经济增长活水源头的创新,恰恰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软肋。进一步说,如果中国经济不能由制造型向创新型转,中国社会不能从制造型社会转向创新型社会的话,中国经济要翻身是万万不能的,要可持续发展亦是万万不能的。
创新的意义,用宗教的眼光看,犹如给我们的社会“开光”。难度相当大,可以说难于上青天。对中国而言创新需要社会脱胎换骨的制度涅磐.
近段时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现实最热的名词,政府亦在推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已经尽到了现行制度框架下尽可能的努力,然而进展并不明显。创新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提出“创新”?为什么政府如此下决心花力气动真格呕心沥血地全力推动,仍然没有多大效果呢,在中国搞创新到底难在什么地方?
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指建立在自由思想独立思考之上的,有别于常规的思想和行为创造,是知行合一的创造。经济的创新指改进或创造新的出新的科学、技术、方法、路径、产品(物质和精神),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新思想、新观点、新发明、新创造是创新的要素。可见创新是超越人的本能和常规的灵性新发现、新发挥。从自然发展史角度看,创新是人类独有的专利,是人超越动物的原因,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用一句话概括创新,创新的人性的升华。
为什么要提出“创新”?
当代世界存在两个类型的经济。一类是以资源消耗驱动的资源型经济,一类是以创新驱动的创造型经济。资源型经济以资源、劳动、科技模仿、管理模仿作为经济增长因素,对资源的依赖性最强进而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是最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创造型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对资源有一定的依赖性但依赖性有限,而对创造的依赖性最强,由于创造可以源源不断,因此这种类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性强,是一种具有源头活水的经济类型。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是创造型经济的典型。中国是一个资源贫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国内资源消耗严重,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上国际上对中国政治经济围追堵截的形势越来越紧,形势的发展使得资源型经济已经不可持续了,不推动向创造型经济的转型,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不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中国经济没有出路。
在中国搞创新到底难在什么地方?
总的来看,由于我国封建统治的历史超长,社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还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创新所需要的高水准的社会发展水平的矛盾,是总体上限制我国推动创新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社会理性容量还容纳不了创新所需的理性空间。天下不是所有理性的东西都能从人们的头脑里落实到生活里,社会生活对理性的实际容纳量是受社会本身的发展水平限制的。而社会理性容量大小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强相关关系的。即社会的更改容量与表征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治理方式呈正比。社会治理方式是由低到高这样排列的:原始不稳定的野蛮力治理阶段,奴隶制的暴力治理阶,封建的君权皇权治理阶段,权力集团治理的权治阶段,契约法律治理的文明治理阶段。我国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育程度的限制,客观上仍自在权治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
创新是社会文明发出来的光,只有充分以人为本、思想自由、个人权利充分、个人空间宽松、允许质疑的社会氛围,才是创新的沃土。没有这些文明因素的滋养,创新的大树就没有社会营养,就不能茁壮成长。我们的社会还处在权治社会的发展阶段,文明还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非现实,创新的社会营养不充分,还不能为创新提供足够宽松的环境和空间。
二是基于权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加资源型的增长模式与创造相矛盾。在一个社会,如果权力是不容质疑的、计划是不容协商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源型的,经济发展增长的思维模式还是资源型的,那么这种社会对创新来讲不是沃土而是沙漠。中国目前仍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资源消耗型经济。前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消耗资源,激活劳动力,学习模仿西方文明成果支撑起来的。计划经济、资源型经济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运行机制仍然深深扎根在经济生活的神经系统中,创新成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因为创新的色彩被整个经济氛围淹没了。
三是政府为大权力通吃的利益分配结构,浇灭了创新的动力。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政府是最大的老板,所有的经济体实际上都是为政府这个大公司打工的细胞。因为经济剩余的大部分通过政府渠道流走了,客观上是政府拿走了。政府占有经济剩余的大部分,从根本上否定了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因此人们从事经济生活没有出自骨骼里的积极性,人们巴结权贵、钻政策空子的积极性,远大于创造性。
四是个人没有宽松的活动空间,没有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社会条件。个人生活、思想越来越不自由了,空间越来小了,是人们普遍的感受。而个性发展、个人自由、思想自由恰恰是创新创造的基质。个人没有这些基质,哪来的创新创造。从这个意义讲,在中国讲创造创新,犹如谈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
五是没有市场。市场是经济文明的标志。然而在中国,市场只是商品买卖层次的讨价还价,远远不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市场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创新的家园。市场发育滞后,市场能量虚弱,全面抵制了创新的发展。
六是中国人缺乏科技信仰和敬业精神。中国人信权威,重视人际关系。在权力是第一追求,学而优则仕;关系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历史久了,没有科学信仰,缺乏敬业精神,几乎成了普遍的民性。今天讲万众创新,真正能创新的人如大海捞针没有几个。创业创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基于上述道理,在中国要真正推动创业创新,必须通过制度的根本性创新来解决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为创新提供生长的沃土。然而主述五个方面涉及到比经济更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改革的禁区,能否进入深入的改革还有待时日。当前政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努力为什么成果不明显,就是因为所作的努力难以触及改革的禁区,而禁区突破不了,创新需要的条件出不来,创新效果不明显就在情理中了。
在中国,创新的难度跟改革的难度是相同的。改革难,难于上青天,创新亦一样,如登天一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