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磷为去除对象,采用臭氧氧化—化学沉淀法联合工艺进行电镀含磷废水的处理。 考察了臭氧投加 量、臭氧反应时间、废水中总磷初始浓度、废水初始 pH 对非正磷酸盐氧化率的影响以及沉淀剂种类和浓度对沉淀效 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臭氧氧化—化学沉淀法联合工艺的处理,电镀废水总磷指标可以稳定达到《电镀污染 物综合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 3 中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愈加严重,引起国际 社会的广泛关注。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原因是 水体中富营养元素氮和磷含量过高〔1〕。 其中,磷是引 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元素〔2〕,当湖泊中磷的质 量浓度超过 0.02 mg/L 时,就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 化〔3〕,因此国内外对废水排放中磷浓度的控制也越 来越严格。
电镀行业是我国水体重金属排放大户, 也是氮 磷营养元素排放大户。 由于电镀工艺中使用大量次 亚磷酸钠等作为化学镀剂, 导致排放的电镀废水中 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磷元素〔4〕。 笔者采用臭氧氧 化—化学沉淀方法处理电镀含磷废水, 评价臭氧对 非正磷酸盐的氧化效果,探讨臭氧投加量、臭氧通入 时间、 废水初始磷浓度和废水初始 pH 等对非正磷酸盐转化率的影响。 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化学沉淀的 工艺参数。 通过两处理单元联用,以期最终出水达 到电镀废水排放标准特别限值。
结果与讨论
1 水样水质分析 实验所选取水样为该厂电镀废水不同时刻膜浓 水外排水,其 pH 7.3±0.2,COD 180~420 mg/L,总磷 10.5~50.2 mg/L,正磷酸盐 2.6~10.2 mg/L,总盐 8 300~ 10 400 mg/L。 可知次亚磷酸盐等非正磷酸盐含量占 总磷的 80%左右,而次亚磷酸钙的溶解度为 16.7 g, 因此需要通过氧化法将其转化为易于处理的正磷酸 盐。
2 臭氧投加量对非正磷酸盐转化率的影响 实验所选取臭氧投加质量浓度为0、48、96、 144、192 mg/L, 反应 60 min 后测定水样中正磷酸盐 和总磷浓度,结果表明,非正磷酸盐的转化率随着臭 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臭氧投加质量浓度由0 增加至 96 mg/L 时, 正磷酸盐占总磷比例由16.2% 提升到 99%以上,剩余非正磷酸盐质量浓度为0.47 mg/L。 当臭氧投加质量浓度为192 mg/L 时,正磷酸 盐占总磷比例为99.5%, 剩余非正磷酸盐质量浓度 为 0.2 mg/L。 臭氧投加量提高1 倍,但是非正磷酸盐 的转化率提升却十分有限, 因此在实验中选择 96 mg/L 为臭氧最佳投加量。
3 臭氧反应时间对非正磷酸盐转化率的影响 实验水质同 2.2, 考察臭氧投加质量浓度为96 mg/L 时, 废水中正磷酸盐占总磷比例和 pH 随时间 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 3 所示。 从图 3 可以看出,反应开始前 30 min,非正磷酸 盐迅速转化为正磷酸盐,30 min 后, 反应渐趋平衡, 非正磷酸盐转化率提升缓慢。 但是水样 pH 变化趋 势正好相反,反应前 30 min,pH 变化较小,反应 30 min 后,pH 迅速下降。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开 始阶段, 易于氧化的次亚磷酸根首先被氧化为正磷 酸盐。当次亚磷酸根完全氧化后,剩余以其他形式存在的难以被氧化的磷元素继续被氧化。同时,废水中 大分子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小分子羧酸类等物质,导 致水样pH 下降〔7〕。 废水 pH 降低同样会降低臭氧产生 羟基自由基的效率,导致整个反应过程速率变慢〔8〕。
4 废水中磷初始浓度对非正磷酸盐氧化率的影响 实验选取了 3 种总磷初始浓度不同的实际电镀 含磷废水进行实验, 废水总磷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 16.8、29.5、50.2 mg/L 时, 经臭氧氧化后正磷酸盐占 总磷的比例分别提升为99.8%、99.1%、98.2%。 废水 非正磷酸盐转化率随着初始总磷浓度增加而减少, 这是由于非正磷酸盐浓度越高, 所需臭氧耗用量越 大,导致非正磷酸盐转化率降低。 因此,在实际废水 的处理过程中, 需要及时根据总磷浓度的变化确定 最佳臭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
5 初始 pH 对非正磷酸盐转化率的影响 实验水质同 2.2, 实验前先用 1 mol/L 的 NaOH 和 HCl 调节水样初始 pH 分别为 4.9、7.4、10.0、12.1, 然后通入 96 mg/L 臭氧进行氧化反应60 min。 考察 了废水初始 pH 对非正磷酸盐转化率的影响, 结果 表明,随着 pH 增加,非正磷酸盐转化为正磷酸盐的 速率和比例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在碱性条件下,水体 中存在大量的 OH-, 可以促进反应中羟基自由基的 产生,引发链式反应,提高臭氧氧化率〔9〕。 因此,实际 废水处理过程中, 初始 pH 呈中性或偏碱性有利于 非正磷酸盐的转化。
6 沉淀剂的种类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废水采用臭氧投加质量浓度为96 mg/L,氧化 60 min 后,其总磷质量浓度为50.2 mg/L,非正磷酸 盐质量浓度为 0.4 mg/L,pH 为 6.0。考察了沉淀剂——— 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CaCl2、Ca(OH)2 以及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对于充分氧化后废水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 实验首先采用 1 mol/L 的 NaOH 溶液调节废水 pH=9, 然后加入一 定量的沉淀剂(PAC、PFS 或 CaCl2),在搅拌速率为 300 r/min 下反应 2 min,再加入一定量 PAM 反应 30 s 后,最后在 80 r/min 搅拌速率下反应 10 min 后静置 沉淀 30 min, 取上清液分析其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 浓度。 当采用 Ca(OH)2 进行沉淀时不调节水样 pH,其他步骤同上。 沉淀剂处理效果如表1 所示,沉 淀剂 PAC、PFS、CaCl2 对氧化后废水中正磷酸盐的 去除能力有限,而沉淀剂 Ca(OH)2 对正磷酸盐和总 磷去除效果较好。 因此,选择 Ca(OH)2 作为最佳沉 淀剂。
7 Ca(OH)2 投加量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水质同 2.6,考察了不同 Ca(OH)2 投加量对氧 化后废水中磷去除率的影响。 实验所用水样初始总 磷质量浓度为 50.2 mg/L,正磷酸盐质量浓度为49.9 mg/L。 Ca(OH)2 的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200、300、 400、500、600 mg/L,结果表明,Ca(OH)2 投加量越大,对总磷的去除 率越高。 当 Ca(OH)2 投加质量浓度为400 mg/L 时, 上清液中的正磷酸盐质量浓度小于0.1 mg/L, 总磷 质量浓度小于 0.4 mg/L,可以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 标准》中表 3 的规定。 当 Ca(OH)2 投加质量浓度大 于 400 mg/L 时,正磷酸盐和总磷的去除率提升并不明显。 同时,上清液的碱度会有所增加,后续处理过 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酸进行中和〔10〕。因此,确定 400 mg/L Ca(OH)2 为实验最佳投加质量浓度。
8 PAM 投加量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水质同 2.6, 实验考察了不同 PAM 加入量对氧 化后废水中总磷和正磷酸盐去除率的影响, 选取沉 淀剂 Ca(OH)2 投加质量浓度为400 mg/L,PAM 投加 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2、0.3、0.4、0.5 mg/L, 当 PAM 投加质量浓度为 0.3 mg/L, 经沉淀后总磷质量浓度可降低至 0.4 mg/L 以 下, 正磷酸盐质量浓度降低至0.1 mg/L 以下。 当 PAM 投加质量浓度大于0.3 mg/L, 总磷和正磷酸盐 浓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与不加 PAM 相比,加入 PAM 后形成的絮体体积更大,沉淀 时间减少。 但是,过多加入 PAM,不仅会增加废水处 理药剂费用,同时还会增加水体COD〔11〕。 因此,实验 确定 PAM 的最佳投加质量浓度为0.3 mg/L。
9 最佳实验条件下废水处理实验结果 分别在臭氧氧化和化学沉淀最佳条件下处理废 水水样, 通过臭氧氧化—化学沉淀复合工艺能够有 效地处理电镀含磷废水,其总磷去除率达99.3%,正 磷酸盐的去除率为99.0%, 最终出水总磷质量浓度 为 0.34 mg/L,正磷酸盐质量浓度为 0.08 mg/L。 出水 磷指标不仅能够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表 3 的规定,甚至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12〕Ⅴ类水的环境质量标准。
结论
(1)臭氧对电镀废水中非正磷酸盐转化率的影响与臭氧投加量、臭氧反应时间、废水初始总磷浓度 以及废水初始 pH 有关。 臭氧投加量越大,反应开始 阶段速率越快,非正磷酸盐最终转化率越高;非正磷 酸盐转化率随废水中非正磷酸盐浓度增加而降低; pH 对非正磷酸盐转化率影响不显著。
(2)采用 Ca(OH)2 和 PAM 作为沉淀剂和助凝 剂对氧化后的废水进行处理效果较好。 Ca(OH)2 最 佳投加质量浓度为400 mg/L,PAM 最佳投加质量浓 度为 0.3 mg/L。 最终出水正磷酸盐质量浓度可降低 至 0.1 mg/L,总磷质量浓度可降低至0.4 mg/L 以下, 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以 及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 Ⅴ类水体标准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