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只能通过劳动转移其价值的论述,再一次表明了劳动不但是价值创造的主体,而且还是帮助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价值转移的主体。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借鉴意义:第一、对于自然资源货币化价值的分配存在借鉴意义。马克思认为,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首先必须具有价值,才能通过劳动进行价值转移。而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思想,自然资源作为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其价值来源也是来自于人类以前的劳动,这个观点在自然资源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基本成立。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由自然资源稀缺性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增值在社会总价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自然资源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通过货币化表现出来的价值将由过去、现在、未来劳动创造的价值进行分摊。鉴于自然资源的产权属于全民所有,而其货币化价值又必须通过过去、现在、未来劳动创造的价值进行分摊。因此,属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货币化的价值理应属于全民所有。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对自然资源的货币化价值进行有效地调节,以达到价值创造主体与价值受益主体相匹配的目的;第二、对于当前改革我国GDP考核机制具有借鉴意义。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由于自然资源在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部分自然资源本身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只不过是通过货币化的方式由过去、现在、将来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分摊的。因此,在GDP核算中,如果过度地通过实行自然资源货币化的方式,将自然资源货币化价值加入GDP,以此增大GDP规模,这种GDP的核算方式无疑是不科学的,这种核算方式下的GDP增长也不具有连续性。因此,当前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就必须改革GDP的核算机制,实行绿色GDP核算制度,将资源损耗部分从GDP总量中扣除,只有这样,才能使GDP指标真正地体现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才能使GDP的发展具有连续性,进而通过绿色GDP的考核约束,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第三、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中,体现复杂劳动的技术在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技术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在产品生产中创造价值的思想,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未来实现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立足点,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以高技术为主要代表形式的劳动。从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来看,在存量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在人类基本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未来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在于通过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劳动的有效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当前,作为复杂劳动表现形式的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技术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此外,在人类物质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之后,以文化为主要代表形式的精神生产也必将得到大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自身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创造性劳动将成为一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应对资源瓶颈约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进一步重视劳动这个要素,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文化等精神产业、发展服务业应是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劳动(下)
评论
13 views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1]
马克思这个论点虽然从价值增殖这个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但其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马克思关于价值增值来源的论述提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增值的来源在于生产,而不是在于投机。因此,当前为了创造更多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使这些物品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更多的财富,就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向社会提供更多产品,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而不是通过鼓励资本投机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
“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中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决不可能大于同它们所参加的劳动过程无关而具有的价值。它的价值不是由它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的劳动过程决定的,而是由它作为产品被生产出来的劳动过程决定的。它在劳动过程中只是作为使用价值,作为具有有用属性的物起作用,因此,如果它在进入劳动过程之前没有价值,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