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发家五部曲(四)
4、全球化步伐
通用汽车一直积极推进国际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应对新的全球化挑战,提高经营效率,并更好地与全球竞争者竞争,通用汽车在北美进行了一系列重组,最终整合成一个业务单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用汽车公司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历程。早在1979年,该公司就开始生产前轮驱动小汽车,并开始了一项10年投资700亿美元的设备更新计划,以进行结构调整和成本削减活动。1981年,罗杰·史密斯担任首席业务领导人之后,进行大规模调整改组活动。1984年1月,罗杰·史密斯推行改革计划。1984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500家大工业公司的名单中跃居第二,仅次于埃克森石油公司。1985年,罗杰·史密斯的“土星计划”开始实施,为生产“土星汽车”专门成立了公司。1985年7月,罗杰·史密斯宣布土星工厂选定在田纳西州。1990年12月第一批土星车投放市场后,销路颇好,甚至还出现了脱销现象。“土星计划”获得了成功。1990年,公司董事长罗杰·史密斯卸任,苏坦坡担任董事长,吕友斯任公司总裁。1992年,由斯麦尔和杰克·史密斯分别担任通汽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但董事会决定,斯麦尔不直接插手公司日常管理事务,总裁杰克·史密斯拥有管理经营公司的一切直接权力。杰克·史密斯提出了新的全球化战略。在通用汽车新的全球化战略中,亚洲和东欧摆在重要的地位。作为新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通用汽车公司开始进入中国汽车市场。1993年,通用汽车公司投资1亿美元与“一汽”集团合资办厂,开始组装卡车。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先后建立了12个合资企业,取得了4项许可证生产协议,与上海合资生产轿车的协议更是通用汽车实施新全球战略的一项成果。1995年以来,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在波兰、匈牙利、俄罗斯、阿根廷、印尼、印度等建设新厂。雄心勃勃的杰克·史密斯力图通过实施新的全球化战略来挽救美国国内汽车工业的衰退。
1996年,汽车工人的联合罢工使得北美24家工厂瘫痪近三周。1998年长达七周的罢工对其季度国民生产总额报告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通用汽车公司在此期间损失了将近28亿美元。从1998年罢工中恢复过来的通用汽车公司着手开始新一轮的降低成本计划,使小型汽车有利可图成为公司的重点所在。
1982年,西班牙萨拉戈萨新工厂开业,标志着通用汽车在北美市场以外开始生产扩张。该厂开业之后就立即投入生产节油型欧宝Corsa。随着位于中国和印度合资企业的投产,以及萨博和悍马品牌加入通用汽车大家庭,公司在覆盖率和销售汽车的多样性方面比翼齐飞。
对通用汽车来说,1995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北美市场以外的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万台。当年,美国市场共售出500万辆汽车。同时通用与中国签署首家合资企业协议。九十年代末,通用汽车在新世纪全球增长的基础得以奠定。
在此期间,通用汽车还与丰田合资成立了NUMMI合资企业。同时成立了土星分部,这家新公司主要生产新型小型车,并开创了新的业务模式。从这些创新中获得的经验,迅速在整个通用汽车得到普及。同时,公司受益于卡车的繁荣,数百万美国家庭选择SUV作为交通工具。但是,早期的历史包袱依然制约着公司的前进。在大多数乘用车领域,日本、德国与韩国对手占据了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