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
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之上的超额价值,一方面在于改善商品的生产条件,对之,可以通过投入先进制造设备、改进生产工艺的方式来改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为此,技工的培养和技能培训必不可少。由于提高劳动强度与生产最终目的——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违背,因此,其不应该被采用。与此同时,由于复杂劳动主要表现为简单劳动的倍加,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获得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之上的价值,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方式,通过更加复杂的劳动,创造更多的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之上的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主要在于三点:
一是当前从事同质商品生产、流通的企业要实现更多的价值,其正确的途径是通过采用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的方式来实现更多价值,而不是通过提高劳动者劳动强度、实行廉价工资或者通过操纵商品价格的方式来实现更多的价值。
二是就不同行业的生产企业而言,其获得超额价值的可选择途径,主要在于通过生产以高科技产品为代表的体现更多复杂劳动含量的产品,来获取超额价值。就此而言,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是推动企业获取超额价值的必由之路。
三是从整个国家来看,要实现更多的价值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实现更多的超额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关键在于三点:第一、要实现生产设备、工艺的自主研发以及创新,使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二、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三、通过增加高科技投入力度和鼓励高科技创新的方式,调整和改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加大体现复杂劳动的高科技产品生产,争取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多的超额价值。
1.关于劳动生产力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的论述,对于当前加强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就整个社会而言,根据商品单位价值与单位劳动时间成正比、生产力与单位劳动时间成反比的论述。当前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商品劳动时间的方式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以实现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廉物美”商品的目的。同时,对于社会急需的商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商品,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就此而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由之路;第二、就一个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生产每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其商品出售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定的价值进行销售,企业由此可以获得超额价值。就此而言,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的最主要推动力。
就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克服资源瓶颈制约、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当前只有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减少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才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第二、当前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就是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关论述,做好生产力发展要素的培育工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通过对劳动力加强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劳动力专业劳动熟练程度,为此,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②通过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当前整个社会要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风气,财政要加大对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与些同时,要通过给予科技人才优厚待遇的方式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回国从事科学研究;③通过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了尽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当前应通过保护专利产权、鼓励专利入股、建立科研成果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体现科技创新的创业板市场等方式,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④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应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的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充分发挥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最大使用效率;⑤通过产业横向扩张以及产业链纵向延伸的方式,利用生产规模效应和规模优势,为生产力的运用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加快生产力发展步伐。当前,鉴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要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生产力发展服务。例如,在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当前在不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该通过发展水电、风电以及利用太阳能等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可再生的动力能源支持。总而言之,当前要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论述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思想,将经济发展动力真正地转到科技、教育推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格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3]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当前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关键还在于通过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来实现。总体来看,当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降低单位产品的价格:第一、通过科技的发展,减少产品生产中成本损耗,以此降低单位商品价格;第二、通过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改进,提高产品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以此降低单位产品价格;第三、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成本更低的可替代商品,以此降低单位产品的价格。
3.各种经济时代的划分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4]
马克思关于经济时代发展特征区别的论述对于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借鉴意义:第一、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以及劳动资料的具体内容是划分人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提示我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全面赶超,就必须在生产方式以及劳动资料使用上向发达国家看齐,为此,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设备制造业必不可少;第二、从推动人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来看,以科技为主导的产业革命是推动人类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当前我国要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全面赶超,就有必要通过加强教育、加大科技投入的方式推动产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4.自然科学在劳动资料发展中的运用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5]
马克思关于机器作为劳动资料出现以后对于人类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论述,提示我们,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自然资源瓶颈约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关键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