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关键(下)


    1.关于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绝对延长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说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价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1]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第一、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可能同时提高或同时降低。其次,如果劳动生产力不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就不能降低。从而剩余价值就不能提高。”[2]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也是将追求利润作为其生产的主要动机。当然,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企业对于利润追求所体现的利益与企业员工通过就业实现工资收入所体现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二者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之中,即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不断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就要求在企业的收入分配中,要统筹兼顾企业自身和员工双方面的利益。一方面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要盈利;另一方面员工从事生产,要获得能够维持其自身及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工资收入;第二、在增加企业利润的方式选择上,马克思认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强度以及延长工作日等方式都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要求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中要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组织生产,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价值转移
“虽然同量的劳动始终只是给自己的产品增加同量的新价值,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劳动转移到产品上的旧资本的价值仍会增加。”[3]
   马克思这段话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十分关键。当前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条件下,企业获取更多利润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所有的微观企业主体都通过改进技术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必将走上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含型经济增长之路
    3.利润率平均化运行规律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但是这种平均利润率,不外是这些中等构成部门的用百分比计算的利润,在这些部门中利润是同剩余价值一致的。” [4]   
马克思关于利润率平均化的运行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提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获得超过一般平均利润率的利润,就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或者进入其它新兴产业。
     3.商品价格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决定因素
“最后,假定在高于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大大超过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甚至同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相比构成一个相当大的量,那么,市场价值就由最好条件下生产的部分商品来调节。”[5]
马克思关于不同生产条件下商品供应量对于商品价格影响的论述,对于当前市场商品的定价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商品价格是由在商品总供给中所占份额最大的那个生产条件所决定的。这个论述其实与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观点基本一致。因为,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在商品总供给中所占份额最大的那个生产条件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基本上与生产该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条件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当前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点借鉴意义:第一、由于商品价格是由在供给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应该通过发展劳动生产率、为商品生产创造更好、更高级的生产条件的方式来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第二、从企业技术发展的动力来看,由于商品价格是由在供给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在一段时期内,那些处于最先进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凭借其先进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过商品生产一般利润的超额利润。对于超额利润的不懈追求,促使企业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的方式来获取超出市场一般利润的超额收益。企业的技术更新一方面使企业能够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为自身获取利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第三、商品价格是由在供给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竞争是推动商品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的不懈动力,因此,在市场商品定价上,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能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来保护落后的生产力。这就要求在经济管理中,要为企业竞争创造平等的环境,真正地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5.生产价格变动的原因
“引起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第一、一般利润率发生变化。如果剩余价值率的变化不是基于工资被压低到它的正常水平以下或提高到它的正常水平以上,这种运动只能看成是一种波动,那么,一般利润率的变化只能这样发生:或者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降低或提高;如果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的生产率不发生变化,从而,进入工人消费的商品的价值不发生变动,这种降低和提高是不可能的。”[6]
马克思关于生产价格变化原因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的最好方式。因此,加大技术投入、走内含型生产之路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所必需的。
    6.劳动生产力提高规律
“对资本来说,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不是无条件适用的。对资本来说,不是在活劳动一般地得到节约的时候,而是只有在活劳动中节约下来的有酬部分大于追加的过去劳动部分的时候,这种生产力才提高了。”[7]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提高规律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现代化再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只有实现比过去更多盈利的生产力的提高,才能创造更多价值,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应该更加充分地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来体现科技的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7.规模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相对于其他不变投入量而言,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增加某些可变投入量将使总产量增加;但是,在某一点之后,由于增加相同的投入量而增加的产出量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少。”[8]
规模收益递减规律提示我们,克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有效举措便是技术进步,即通过技术进步,延缓规模收益递减或者保持、增加规模收益。就此而言,笔者认为,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规模扩大生产,应该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用途不断改进的扩大再生产,只有这样才能规避规模收益递减规律。
8.消费与技术
“市场经济最终被两个主宰所控制,即消费者和技术。技术对消费者构成一种基本约束。经济社会不能超越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缘。利润引导企业进入消费者的需要数量较多的领域,离开消费需求数量较少的领域,并且使厂商使用最有效率的生产技术。”[9]
萨缪尔森关于消费与技术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这一思想,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9.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史上,部分地由于市场扩大所导致的技术改良、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的重大事例屡见不鲜。”[10]
这个论述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我国目前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来看,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不可再生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约束的背景下,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赶超,关键在于加大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5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5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6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1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59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9]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74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0]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663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