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江经济带创新引擎
陈柳钦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纵观世界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重心区,几乎都布局在主要江河流域,流域经济区已成为各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带和城市密集带。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开放开发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议此起彼伏,很多人说,如果把沿海开放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弓,那么长江流域开放开发就是一支利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作用,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尽管长江是中国第一大内河,但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历经了一个长期的思想酝酿过程。无论从开拓国际合作领域、整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实施国家功能区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下的东中西部主要城市群开发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都需要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将东中西部连接起来,长江是实现这种连接的最好纽带。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战略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其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南北遥相呼应,构成中国未来数年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11省市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提出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依托长江建设国家经济新支撑带,是中国当前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将内陆和出海口相连,更是有效地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相贯通,无论是对于生产要素流通,还是资源优化配置都将起到积极作用。纵观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战略等三大战略,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与沿海经济带共同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T”字形宏观格局。将长江经济带范围确定得如此之大,是因为要依托长江干流和支流发展城市,聚集产业和人口,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选择一些地方聚集产业和人口,当然不是仅仅在长江边上建设城市。该区域人口很多,有的地方人口需要流出,有的地方人口需要流入,要全面、综合地谋划这个地域。过去是省、市、县,均按照行政区来考虑自身发展的问题,现在要从整个区域来谋划。该区域很大,11个省市,占全国总数的1/3。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战略性意义空前。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全新改写。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四项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这是中央政府首次系统提出的覆盖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不仅是沿岸省市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指导文件,更是站在国家高度,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形势而提出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2014年12月1日,长江经济带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随后,中央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陆续出台了一批新政策和新规划,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为了向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提供保障,按照国务院部署,我国2020年将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包括畅通的黄金水道、高效的铁路网络、便捷的公路网络、发达的航空网络、区域项链的油气管网及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长江经济带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努力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没有抽象的空间和区域,也没有抽象的区域发展战略,当讨论区域发展战略时,需要寻找驱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个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既需要宏伟构想和长远目标,也需要有坚实的驱动力量,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也是如此。2015年2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加强规划引导,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顶层设计。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质增效升级。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之间的衔接互动,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报告首次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个支撑带”,将这三个区域发展规划作为支撑发展、加速改革的抓手。
使长江经济带真正成为一支中国射向世界的箭,应该说是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命题,需要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经济学界、企业界共同来破题,使之尽快从一个经济地理概念成为经济地理现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2015年11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规划引导,努力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相关省市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坚持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蜿蜒阔深的长江黄金水道再度迎来跨越发展的“黄金期”,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最具潜力的中国经济主动脉。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从千帆竞渡到巨轮争流,奔腾的长江一直是连通东西的交通和经济纽带。在中国的地图上,长江经济带犹如一条绵延数千公里、横亘东西的“巨龙”,它如今已成为中国经济版图的主轴之一。 长江经济带,将被培育成中国经济一条新的“内生动力带”。
黄金水道启未来。目前,长江经济带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构建东中西部联动与合作新模式,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以建设长江经济带升级版。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