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产业链,引领中国产业的回归(11月3日)
关键词:菌草 产业链
2015年10月中旬,第十三届国际菌草技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通州举行,来自国内国际、科研与产业、政策与资本的各方人士共300余人济济一堂。
中国自古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如今,在制造业和房地产进行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进入稳健发展的新常态,中国需要从浮躁重新回到务实的发展轨迹。从工业回归农业,在农业之中承载更多的信息。
所谓回归农业不是单纯的保守与后退,而是从更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去进行更深远稳健的战略考量,其中菌草的科研推广与产业化发展就可以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
菌草是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多年生的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高产优质禾本科直立丛生型植物。巨菌草粗蛋白含量很高,是很好的家畜饲料,菌草种植与畜牧业结合,替代粮食,因为喂养的牛羊猪鸭鹅之类的畜牧养殖业,让人人都可以喝上放心奶,吃上放心肉。
资料显示,巨菌草在南方年可产鲜草30吨/亩;在宁夏中部黄河荒漠地种植产鲜草达20吨/亩;在内蒙古阿拉善沙地种植产鲜草达12吨/亩;在新疆克拉玛依沙地种植产鲜草达15吨/亩,远远超出玉米秸秆亩产1吨的水平。
菌草技术的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发现芒萁草的繁殖能力强,满山遍野皆是,可以将其粉碎作为培养基,替代木屑、麸皮、米糠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与木耳等养生保健食品。林占熺教授的团队目前已经可用45种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成功栽培出55种食用菌、药用菌。
灵芝是一种中医药材,具有降血脂、抗疲劳、保肝等功效,对中老年保健具有积极作用,而这种菌草鹿角灵芝比一般灵芝的有效成分高3%,比普通灵芝的安全性高,具有可以提高免疫力,改善失眠、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保健作用。
检测报告证明,芒萁、类芦、五节芒等野草的粗蛋白质及磷、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一般可比传统栽培食用菌的杂木屑含量高3至6倍;用野草栽培的食用菌,提供含量较高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丰富,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菇类。
菌草培育香菇之法的特征在于菌草作为主体原料,占原料配方的重量比的96%-97%,并通过发酵增氮新工艺解决培养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与常规的杂木屑、米糠栽培法相比,菌草原料资源取之不竭,成本下降20%以上,解决了“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问题,为食用菌的栽培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菌草技术不仅可以取代树木,繁殖真菌和木耳,还可以充分利用菌草的根量大,网络土壤的效果好,蓄水保土能力强等特点,在沙地、荒地、坡地、盐碱地非农土地上种植,改良土壤,水土保持,起到荒漠化治理、石漠化治理与盐碱地改良,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1993年,林占熺在福建长汀县试验种植菌草,当年地表径流减少30%,土壤侵蚀量减轻78%,每公顷水土流失地每年减少土壤侵蚀60-70吨。2011年,林占熺在福建建立18个试点县,共种植菌草6000多亩。结果证明,菌草的根系很发达,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议拨出省政府财政专款100万元,支持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使中国有了第一个有关菌草的实验室。2011年底,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正式落户福建农林大学,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林占熺教授的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提高菌类食品的档次。并延伸至以草代煤发电、沙漠化治理、扶贫和援外,把菌草技术推广到全世界98个国家和地区,为菌草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菌草也被誉为“世界粮食和能源危机的救命草”,以草发电、制造生物质柴油、乙醇、沼气等方式,可以缓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问题。
经过测量估算,作为“能源草”的巨菌草每亩鲜草的年产量达4.5万斤,鲜草在收割后还需要晒干除去水分,才能进入锅炉燃烧发电。作为“能源草”的巨菌草在一般条件下,每年可收割2到4次,林教授种植产量最高鲜草35吨。他们经过燃烧实验得出,每亩巨菌草一年相当于3.5吨原煤。
在南方山地种植巨菌草“以草代煤”发电,每亩菌草燃烧的发电量相当于4-5吨原煤的发电量。用巨菌草生产沼气,每吨干菌草产沼气548立方米以上,比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产沼气量高1倍以上。
菌草技术同样成为政府之间扶贫与对外援助进行经济交流的“名片”。菌草技术先后19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获14项发明专利权,并且已经传播到全国和世界75个国家。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莱索托、斐济等国实施援外项目;与南非、巴西、马来西亚等国政府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49期,为86个国家培训了专家、官员及农技人员1527人。
菌草产业让农民参与进来,增加农民收入,一个2万千瓦的电厂,就能让农民种草收入6000万元。菌草种菇管理简便,当地农民只要往菌床上浇水管理7天后就可以采收食用菌,他们把菌草项目喻为“来钱快”项目。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莱索托、卢旺达等发展中国家,一个农民种10平方米菇,一年可挣3000至4000美元,是当地人一般收入的2倍以上。
在30年间逐渐形成热点的菌草产业,虽然属于传统的种植业与畜牧业,但在独特的视角之下,同样有很多创新的成分。特别是菌草技术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持续支持下,更有理由得到大力推广与发展期待。
如果在每个贫困县推广利用非耕地种植2-3万亩菌草,不仅可以增加就业、绿化山川,还可以推进能源基地、饲料基地和菌类基地建设,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经过30余年的发展,菌草技术也已从当年的栽培食用菌,发展到如今的保持水土、发电等,成为具有经济、保健、生态、能源、文化五大功能的新型产业。并延伸至以草代煤发电、沙漠化治理、扶贫和援外,为菌草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依托菌草产业基础,还可以与旅游产业结合,定期举办社交活动,让成为线下资源的整合平台。
菌草在改善自然,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同时可以与畜牧业结合,形成饲养牛羊的饲料;繁殖菌类木耳,直接走上餐桌成为有机食品,强化食品安全,并形成农家特色餐厅;可以跟旅游结合,优化景观带;也可以固化水土,缓解沙漠化并避免水土流失,甚至可以形成链条式的产业发展,形成菌草外交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产业都需要政策支撑,都可以跟资本结合。菌草可以形成资本、产业与农户之间的对接,可以形成消费者、投资人与农户结合,更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民间资金拓展新的投资渠道。
贾春宝
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
电话:18501192262,(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