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半的空档期,中日三领导人会议又开始举行。东北亚“三国演义”,有此机制润滑,能够纾解三方之间的摩擦--虽然不能彻底化三方分歧。
从中日韩和东盟十国(10 3)到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代表着东亚合作和东北亚三国密切交流的成果。在2012年9月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之前,东亚合作虽然也充满波折,但是本区域和整个世界,都乐观预期东亚合作将以中日韩三国为支柱,朝着欧盟模式实现区域一体化。但是中日岛争连着历史痼疾,还有慰安妇问题,安倍上台之后又颠覆关于历史的历届政府“谈话”;加之日本新安保法案的实施等等。东北亚三国呈现出“中韩抗日”的格局。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受到了影响,提上日程的“亚元”也成了泡影。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中日韩三国矛盾,延伸为中国在南海和亚洲邻国的主权争端。中日冲突叠加中美对博,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陷入混沌乱战之中。东北亚三国既有口水战,三国领导人也断绝了来往,即使三国领导人出现在多边场合,也是冷眼相对,缺乏互动。即使互动,也是在洗手间或走廊尴尬寒暄而已。
东北亚“三国合”变成“三国乱” ,“三国演义”到这份上,不可持续,也不能持续。难怪,在一战百年纪念之际,欧洲舆论认为东北亚成了新世纪的火药桶,可能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不过,历经历史伤痛的东北亚三国,不会如此冲动和颟顸。这个世界上,除了欧洲各国的文明文化同质性,同属汉字和儒教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算是最相似的了。凭着共有的文化传统,三国也不能由着性子乱下去,“三国和”才是根本。
日本政府虽然还在历史和“正常国家化”上一路狂奔,但是安倍政府也一直在中日、韩日领导人会晤上进行着努力和外交公关。去年的北京APEC峰会,中日领导人实现了“习安会”--虽然过程冷冰冰,但融冰之态已经呈现。今年印尼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 ,“习安会”常态上演。中日领导人实现了会晤,韩国领导人的心结也就释怀了。加之美日韩三国的同盟关系,韩国舆论和政界、民间,也都希望日韩关系能够尽早正常化。这次朴槿惠总统主动出击,抓住了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的主导权。就此而言,朴槿惠以女性温婉手段实现了韩国作为东北亚联系纽带的作用。
对此,李克强总理“过去三年,三国因各种曲折和困境没能召开领导人会议”,“朴总统与韩国政府作为主席国,在谋求三国的合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对此高度评价”。
三国领导人能够从中断到恢复,就是成功。须知,三国经济规模占到亚洲的70%,外汇储备更占全球将近一半。如此庞大的硬实力托底,东北亚合作完全可以释放出让世界震撼的力量。更要者,即便中日韩三国冷了三半年,但是三国自贸谈判并未停歇,三国FTA已经谈了8轮,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努力并未停歇。在亚太美国主导的12国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完成,中国主导的16国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正在谈判中时,中日韩三国FTA将起到整合亚太多个自贸区的穿针引线作用。由此可见,中日韩FTA战略意义更加不容忽视。
李克强强调:“我们希望能增进理解,实现真正的包容与宽容,为地区的持续发展与繁荣继续贡献力量”。朴槿惠总统朴认为:“期待这次领导人会议不要仅限于韩日中三国的范围,能成为将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亚和平与繁荣的契机”。安倍首相表示:“日韩中三国共同承担着实现地区和平与繁荣的重大责任”,“因此,要加强所有层面的对话与合作。日本一直以来都在主张尽快举行日韩中领导人会议。”
东北亚三国领导人会晤,实现了中日韩三国关系的正常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国关系从此一片坦途,还会遭遇艰难险阻。最要者,是三国之间的历史恩仇难以彻底化解,关键是日本的态度问题。还有就是东北亚三国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部分,美日韩同盟决定着日韩两国在美国制华战略上的倾向性。尤其是日本,不仅要附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而且还要借力美国来平抑中国的亚洲领导力。韩国则是夹在中美日三大国之间的矛盾犹疑者,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美国因素的战略涉入,导致了未来东北亚三国关系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因而,就像29日韩国《中央日报》所言,三国领导人会议“不能为了见面而见面”。三国之间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不能成为三国合作的绊脚石--这就需要三国政治家展现智慧,尤其日本不要在历史问题上横生枝节,导致纷争再起。
东北亚三国实现领导人会晤是形式,关键是实现三国关系的再平衡。